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
本文选题:西南地区 + 四川机器局 ; 参考:《西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中国洋务运动同样波及到了相对边远、落后、封闭的中国西南地区。在西南地区产生了四川机器局、贵州青溪铁厂等少数几个洋务工矿业,它们可以被视为是西南第一批近代企业。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生产条件、经济条件、意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的洋务企业相对于东部地区更为落后,发展更为艰难。但是,它们毕竟开创了西南地区现代工业的先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从东南沿海以及大洋之外传送到西南,对西南地区近代化的启动和近代化企业的发展都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把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创办的背景、创办过程,分析它们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总结它们创办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以及对西南地区开发的启示。
[Abstract]: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1860s and 1990s also affected the relatively remote, backward and closed southwest of China. A few Westernized industrial and mining industries, such as Sichuan Machinery Bureau and Qingxi Iron works of Guizhou Province, were produced in Southwest China,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first modern enterprises in Southwest Chin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raffic conditions, production conditions, economic conditions, consciousness concepts and other factors, the westernization enterprise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are more backward and more difficult to develop than the eastern regions. But, after all, they pioneered modern industry in the Southwest, sending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dern management ideas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and beyond the ocean to the southwes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ar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in Southwest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westernized industrial and mining industry in the southwest area as a whole, studies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ir founding, analy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founding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failure,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outhwest region. As well a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southwest area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华萍;;论洋务运动时期政治因素对翻译选材的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4期
2 曹前有;;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3 梁大伟;黄定天;;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辉莹;;西学东渐对近代英语影响研究[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5 雷竞;;试论“中体西用”与“洋才和魂”的成败原因[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6 张云慧;;驻外使领与洋务运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邱丹丹;;李鸿章的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J];华章;2011年19期
8 冯磊;张帆;;秘书的影响力——晚清督抚幕僚对政局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1年12期
9 雷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出的背景[J];教师博览;2011年07期
10 黄鹏英;;略论官商关系与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以盛宣怀经办轮船招商局为视点[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勇;郑建敏;;关于洋务运动评价标准的哲学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罗群;;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晚清军事变革的制度分析[A];百年军校 将帅摇篮[C];2009年
4 徐鼎新;;姜铎传略[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5 陈利;周谊;;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夏东元;;洋务运动与江南制造局[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岫;;在人们心中永生——怀念胡滨老师[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8 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田峰;王咪咪;;从“洋务运动”到“中西医汇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10 夏辉映;;论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战红;“好孩子”的四次“洋务运动”[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刘战红;四次“洋务运动”的真谛[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3 叶檀;“新洋务运动”如何才能成功[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解析新洋务运动[N];网络世界;2004年
5 本报记者 赵艳梅;好孩子的四次“洋务运动”[N];中国服饰报;2006年
6 丁秀伟;好孩子将开启第四次“洋务运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7 李佳佳;晚清洋务运动主将盛宣怀珍贵档案首次在沪披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吴威;不该请洋总裁但应该来一场“新洋务运动”[N];中国经营报;2004年
9 姜汝祥 李岷 项兵;中国企业的新洋务运动[N];江苏经济报;2004年
10 陈建新;好孩子集团的四次“洋务运动”[N];今日信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华;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树生;薛福成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D];东北大学;2006年
5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董贵成;近代科学与戊戌维新[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德罡;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孙藜;“飞线”苦驰“万里天”: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红香;西南地区的洋务工矿业(1861-1895)[D];西南大学;2011年
2 汤菊平;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3 王艳娟;曾国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李海玲;王先谦评议[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辉;洋务运动时期海外游记与西学东渐[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紫涵;论晚清洋务派的科学观[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何永明;洋务运动在巩固中国近代西北边防中的作用[D];新疆大学;2006年
8 宋红霞;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自然科学的输入及其影响[D];郑州大学;2007年
9 杜一宁;天津《时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贾伟川;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13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1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