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抑或“文艺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五四纪念节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8-08-12 14:01
【摘要】:通过设立纪念节来纪念五四运动,是政府、社会各界传承"五四"记忆的重要途径。1939年,国共双方共同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1942年国民党中央又宣布五四"非青年节",1943年三民主义青年团另选3月29日为"青年节",文艺界则于次年定5月4日为"文艺节",并得到国民党官方默认。在五四节日设定和变更过程中,国民党试图通过更换"青年节"来压制青年对五四的纪念,构建对"国民革命"政治文化的追溯和继承,打造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则强调五四的爱国精神和反抗强权的革命精神,为发动民众投身到争民主、反内战等政治斗争中寻找历史合法性。
[Abstract]:To commemorate the May 4th Movement by setting up a commemorative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pass on the memory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KMT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jointly designated May 4 as "Youth Day". In 1942, the Kuomintang Central Committee also announced the May 4th "Non-Youth Day". In 1943, the Youth League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chose March 29 as "Youth Day" and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decided on May 4 as "Youth Day" the following year. Art Festival, and the Kuomintang official acquiescence. In the process of setting up and changing the May 4th Festival, the KMT tried to suppress the youth's commemoration of the May 4th by changing the "Youth Day", to construct the tracing and inheritance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nd to build the legitimate foundation of the ruling of the Kuominta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s the patriotic spiri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resisting the power of power and seeks historical legitimacy in order to arouse the people to throw themselves into political struggles such as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nd the anti-civil war.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
【分类号】:K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若平;;塑造新思想:建国前后北京与上海的“五四”纪念活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3期

2 董德福;;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三个问题——从国共两党纪念五四运动谈起[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张艳;;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五四”纪念[J];史学月刊;2013年06期

5 胡国胜;;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活动[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05期

6 周兴梁;;黄花岗起义以阳历三月二十九日为纪念日的由来[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李凌;;联大八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丹;;对陈独秀批判泰戈尔复活“东方文化”的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陈琳媛;;双重地位下的同一战斗——略论抗战时期的郭沫若[J];当代小说(下);2010年03期

3 艾丹;;误读中的驱逐:陈独秀对泰戈尔的批判[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3期

4 肖利江;;略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贡献[J];传承;2008年12期

5 郭辉;;记忆史视野下的辛亥革命研究——评《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J];北大史学;2012年00期

6 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年04期

7 董德福;;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三个问题——从国共两党纪念五四运动谈起[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袁盛勇;民族主义:前期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10 尹锡南,宇文疆;泰戈尔1924年访华在中国知识界的反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海军;变异与拓展——新时期以来抗战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孙芳;小说中的“五四”书写研究(1919-1949)[D];北京大学;2012年

8 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曹建林;苏北根据地抗战文艺研究(1940-1945)[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奕;抗战烽火中的文艺轻骑兵[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蕾;建国初期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之塑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涛;合法性争夺与民国时期青年节的演变[D];南京大学;2011年

4 张少鹏;北伐前后曾琦与国民党的合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重庆;后“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相关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余春荣;中国西部抗战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明蔚;近百年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回顾与前瞻[D];山东大学;2008年

8 林虹霓;《抗战文艺》中的诗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鹏飞;国民党与五四纪念(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唐莉莉;媒介话语框架的嬗变与社会记忆的刻写实践[D];南京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厚立;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J];读书;1999年05期

2 吴雁南;孙中山与五四新文化思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4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5 罗志田;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J];近代史研究;1997年04期

6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7 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误解及其他[J];历史研究;1999年03期

8 严海建;;南京建政初期国民党青年运动政策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罗志田;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J];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S1期

2 张晓蕾;;世界各地的“清明节”[J];山西老年;2014年04期

3 马振犊;邵元冲日记——1926年1月至7月(下)[J];民国档案;1986年02期

4 陈诚;以全力保卫大武汉——为民国二十七年抗战周年纪念作[J];武汉文史资料;1998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179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79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c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