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8 10:50
【摘要】:陕甘宁边区时期是我党的局部执政时期,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宁边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进取,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廉政建设,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党的建设的新局面,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实施党的廉政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自1937年成立至1950年期间就十分重视党的廉政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因此获得了“爱民模范,廉洁政府”的称号。陕甘宁边区的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在陕北存在和发展的一大法宝,也为我们当今各级政府加强管理,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边区政府不断进行探索廉政建设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并且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的体系,从而使全党、全军保持清正廉洁之风,最终使我党成为一个廉洁的、先进的,为民服务的党。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was the period of partial rule of our Party. From then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orked hard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relied on themselves, mad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began to build an effective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Since th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opened up a new situ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has continuously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clean government in practice. From its establishment in 1937 to 1950, the government of Shaanxi, K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lean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refore, the Shaanxi-K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also won the title of "loving the people as a model and clean gover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i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is a magic weapon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exist and develop in northern Shaanxi. 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our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clean governm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its own building of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and further improved the system of building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so that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whole army can maintain a clean and clean spirit. Finally make our party a clean, advanced, serving the people of the party.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世同;刘煜;;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范二水;;“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为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而作[J];共产党人;2007年09期

3 曾长秋;走向新中国的第一步——记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J];党史纵横;1996年03期

4 武衡;;陕甘宁边区的自然资源调查工作[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7年05期

5 孙业礼;;论抗战时期移民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谢秀丽;;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就——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评介[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李建国;;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的负担及边区政府减轻民众负担的措施[J];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02期

8 谢秀丽;;抗日根据地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成就——黄正林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评介[J];历史教学;2006年09期

9 师乃松;;陕甘宁边区的党风廉政建设[J];党史文汇;2011年06期

10 宋金寿;陕甘宁边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风气的变革[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梁星亮;宋炜;;中W 共u#炶在延安fB期局部W髡衖私ê蛫缟鏶的[鎺和}摎W[A];“弘扬延安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艳玉;;党从延安走向全国执政[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美娥;;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杨扬;;中外记者参观团眼中的陕甘宁边区[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6 梁星亮;;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黄河清;;陕甘宁边区民办小学的历史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武娟;;浅谈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李春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能力探析——以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个案考察[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正林;;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西英;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涌;市场沟风云录:“总后方”陕甘宁的再突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下)[N];人民日报;2007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杨圣泉;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N];重庆商报;2005年

5 陈志奇;功不可没的陕甘宁边币[N];中国商报;2007年

6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待续)[N];大众科技报;2001年

8 ;陕甘宁边区的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运动[N];人民日报;2007年

9 记者 洋夏 通讯员 惠兴文;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修复竣工典礼在延安举行[N];西部法制报;2006年

10 杜德玉;有关陕甘宁边区“邮政”为表述问题[N];中国集邮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欧阳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锄奸反特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霍雅琴;陕甘宁边区政府体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炜达;陕甘宁边区法制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魏鹏娟;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刘全娥;陕甘宁边区司法改革与“政法传统”的形成[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耿磊;传统的延续与改造: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劳动互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李对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6 刘继青;陕甘宁边区发展乡村经济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7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梁海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人权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伟峰;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保障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10 宋美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宗教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89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189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