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考察和反思
[Abstract]:The spread of the national disaster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uthoritarianism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ced the people to open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saving oneself" and "saving the nation" and formed a strong subjective status consciousnes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breaking the existing political order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establish their main position in this struggle. The modern prosperity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fundamentally the cognitiv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themselves and the times. It profoundly affects people's handling of their own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sent era.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peopl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its modern tens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subject role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nd to realize the consciousness of its subject statu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价值提升研究”(14JDSZK059) 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专项课题2013年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骨干的行为特点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2013TZYQM001)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4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专项课题“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观培育路径研究”(BJSZ2014ZC249)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心华;;社会转型期建构政治信任形式的衍化研究——基于民众主体意识成长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2 杨晓,田正平;《劝学篇》与20世纪初年的留学日本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李育民;;晚清改进、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谋划及努力[J];近代史研究;2009年01期
4 罗志田;“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J];近代史研究;1999年03期
5 吴倬;李成旺;;当代中国民众主体意识的特点与超越[J];探索;2011年05期
6 崔志海;;建国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J];清史研究;2014年03期
7 赵亮;;中共执政初期反经验主义斗争历史考察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4年26期
8 刘静贞;;政治史再思考:以公众史学为视角[J];史学月刊;2014年03期
9 黄志华;闫巩固;王天乐;;经验决策:概念、研究和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10 张仁善;;半个世纪的“立法秀”——近世中国司法主权的收复与法律创制[J];政法论坛;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磊;于春江;;近年来国内清末新政研究概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董方奎;;论清末实行预备立宪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兼论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起点[J];安徽史学;1990年01期
3 王建华;论日本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4 刘增合;清末印花税的筹议与实施[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5 黄晋祥;清末警察教育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李启成;领事裁判权制度与晚清司法改革之肇端[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7 苏永钦;;民法的积累、选择与创新[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8 戴凤岐 ,吴峰;大清商律及其修订始末[J];北京商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9 鞠方安;试论清末选官制度的改革[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10 公一兵;北京近代警察制度之区划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玲;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与变革思潮述论[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马小林;近代中国变革的一点启示[J];人民论坛;2002年02期
3 君凡;近代中国的“补漏”意识及其危害[J];历史教学;2002年03期
4 蔡云辉;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5 杨光斗;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洪振强;近代中国对商会的早期认识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7 赵朝峰,宋艳丽;近20年来西方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陈钢;近代中国早期邮票发行述要[J];中国地方志;2004年04期
9 王林,唐子奕,郭之;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形上缺失分析[J];学术交流;2004年05期
10 马建华;近代中国的汽车展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第2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2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3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4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近代中国》第4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近代中国》稿约[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近代中国》编委会[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10 ;来函照登[A];近代中国(第二十三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石;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曲折演变[N];人民日报;2000年
2 王中江 清华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的“自强主义思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程美东;近代中国的社会梦想回眸[N];北京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杜娟;考察德国文献中的近代中国[N];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马敏;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广东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胡波;中山人与近代中国的上海[N];文汇报;2012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马勇;近代中国的“悲情叙事”[N];金融时报;2013年
8 李育民;血写的条约与近代中国[N];光明日报;2011年
9 苏墨;探寻近代中国变局 揭秘击毙拉登内幕[N];工人日报;2012年
10 李永军;马克思谈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几篇文章[N];团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3 卢征良;近代中国市场之倾销与反倾销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5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吴静;近代中国民办企业的技术引进[D];厦门大学;2009年
8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9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洪涛;成长与迟滞:近代中国华商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1865-1945)[D];厦门大学;2006年
3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学生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兆君;近代中国“国货”思潮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媛媛;近代中国童工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伟华;近代中国的游学与海归(1900-1937)[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薛坤;近代中国博览事业的起步和发展(1851-1937)[D];苏州大学;2011年
8 徐天娜;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春华;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的经济主权(1870-1895)[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4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0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