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怀化地区自然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3 13:29
【摘要】:怀化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民国以来,,灾害更加频仍。本文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对怀化地区的自然灾害概况、特点、原因、影响以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民国时期怀化地区的自然灾害和救灾体制的研究,解析其中的经验与得失,以期为现代偏远落后地区社会救灾体制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民国时期,怀化地区的水灾、旱灾、虫灾、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肆虐,几乎无年不灾,呈现出广泛性、频发性和并发性的特点,给怀化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或逃亡,而且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与破坏,众多灾民终日生活在饥饿或死亡线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加剧了社会的混乱无序。究其根源,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影响。怀化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是导致自然灾害易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生产力落后,经济衰弱;社会动荡不安,军阀争战割据;土匪横行,削弱了人民的抗灾的能力,这些都大大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影响,民国怀化地区社会各界采取相应救灾防灾措施来纾缓社会危机。从其救灾措施来看,基本上是依靠政府来进行的,整个救灾过程被置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依赖性救灾特征突显,灾民自救能力较弱。这种被动的救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害防治的成效,体现出当时救灾体系的缺失。另外,一些专门的赈济机构的建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对其灾害防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近代化因素的增长。同时,民国时期怀化地区在防灾方面成效显著,说明人们逐渐认识到“防”重于“救”。这体现了当时救灾观念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Abstract]:Huaihua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It has been a natural disaster area since ancient times.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disaster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Tak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time period,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d thorough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effects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Huaihua reg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disaster relief system in Huaihua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gain and los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disaster relief system in modern remote and backward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lood, drought, insect pest disaster, epidemic disaster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in Huaihua area were frequently raging, almost no year without disaster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frequent and concurrent, which brought about a serious disaster to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Huaihua. Serious natural disasters not only caused the death or flight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but also caused great losses and destruction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y victims lived in hunger or death all day long and suffered severe physical and mental damage, Has exacerbated the social disorder. Its root cause, both natural environment factor, also has the social aspect influence.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terrain, geolog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in Huaihua region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 but it is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play a decisive role: rural productivity is backward, the economy is weak, and society is unstable. Warlords fought and divided, bandits, and weakened the people's ability to resist disasters, which greatly aggravated the harm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face of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serious social impact, various circles of society in Huaihua are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corresponding disaster relief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social cris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ts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it basically depends on the government, the whole disaster relief process is under the direct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the dependent disaster relief features are highlighted, and the ability of the victims to save themselves is relatively weak. This passive disaster relief mechanism,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reflects the lack of disaster relief system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me special relief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also reflected the growth of moder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Huaihua area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indicating that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escue". This reflected the progress of the concept of disaster relief at that tim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43;K258;D6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虹波;戚庭跃;;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2 汪志国;;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救助[J];灾害学;2009年03期

3 李姗;;安徽的自然灾害与农村合作运动探析(1927-1937年)[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4 沣镐;;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1991年度陕西省主要自然灾害趋势预测与对策”的研究报告[J];灾害学;1991年03期

5 毕顺;;全国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科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J];中国减灾;1991年03期

6 王秀山;199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J];中国减灾;1994年02期

7 王双怀;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8 教宣;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J];防灾博览;2002年02期

9 张业成,张春山,张立海;自然变异与灾害过程的社会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10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肖国德;王鑫;孙彪;;自然灾害中的配电网电源支援研究[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能;;气象信息应用于广西财产保险经营中的初步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与灾害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张国培;庄天慧;张海霞;;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8 钟华荪;;灾害护理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参加日本灾害护理学术会议的启示[A];河南省护理学会产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9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福珍;;丰源水电厂防汛预案[A];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提高水电站水库调度技术 推进海西经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禹州市纪检委 许朝军;灾后群众的“心痛”更值得关注[N];中国水利报;2007年

2 郭晋晖;5月天灾损失86亿元专家称北方大旱或难影响明年粮价[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施海;利多因素交汇令价格单边走高[N];期货日报;2007年

4 齐琳;人大财经委建议警惕房价大跌[N];北京商报;2008年

5 罗春雷;望谟上半年经济发展稳中有升[N];黔西南日报;2008年

6 黎德华;农业新技术使灾后宁强夏粮仍获丰收[N];汉中日报;2008年

7 记者苏敏;州直抗灾救灾工作有序展开[N];伊犁日报(汉);2010年

8 记者 夏庆军;应对自然灾害:商业保险还欠缺什么?[N];金融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邹明;汛期,自然灾害警钟骤然响起[N];乐山日报;2005年

10 周国东;五大措施提升应对我国海上自然灾害能力[N];中国水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赵艳萍;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陈珊;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10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启顺;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及社会变迁(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洪梅;民国时期怀化地区自然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春雨;东汉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梅;自然灾害行政救助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国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法制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8 杨菊红;森林保险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赵军;辽宁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邹小红;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68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268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