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五卅特刊》对五卅运动的总结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11-04 21:18
【摘要】:为加强对于五卅运动的正确认识,上海大学学生会以《上大五卅特刊》为阵地对五卅运动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主要涉及运动的性质、斗争策略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上大五卅特刊》认为五卅运动的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由外来侵略势力的野蛮剥削和残酷压榨而引起的;在具体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过程中应注意斗争策略,一方面要把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本国人民群众区别看待,另一方面也要将自己联合统一战线中的各阶层区分认识;五卅运动的意义在于极大地锻炼了爱国青年学生,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国际反帝运动的深入开展。《上大五卅特刊》对五卅运动的总结和反思内容涉猎非常广泛,内在分析逻辑严密,从理论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典型的唯物史观方法,不但充分体现了青年知识分子对于时代的思考意识,而且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ay 30th Movement, the students' Un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made a profound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the May 30th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 the Fifth Thirty Special issue of the University", mainly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e movement. The nature of the May 30th Movement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anti-imperialist and patriotic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was caused by the brutal exploitation and cruel exploitation of foreign invading forces. In the course of the struggle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actics of struggle.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imperialist aggressors from the masses of our own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distinguish and recognize the various strata in our United fron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y 30th Movement is that it greatly trained young patriotic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d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anti-imperialist mov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ight logic of internal analysis also reflects a distinct class position and a typic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ory, which not only fully reflects th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young intellectuals about the times, And for the arrival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climax laid a certain ideological and public opinion basis.
【作者单位】: 山西运城学院思政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危机中的繁荣:1929-1933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7004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1;D41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美真;张云;石源华;;上海大学史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雪飞;;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才智;2011年18期

2 李晓花;;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0年07期

3 李继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0期

4 陈平源;;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9期

5 王君峰;秦亚男;;浅论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J];沧桑;2013年03期

6 曹怀秀;;巧用多媒体教学 引领大班幼儿快乐学习数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20期

7 倪慧红;田良臣;;“经验之塔”对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启示[J];教育探究;2010年01期

8 王劲松;;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1年38期

9 汪春蕾;;仿真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05期

10 徐慧;;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2 武荷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红;新课改下新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阳芳;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倩;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明梅;算法动画在高中算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艳伟;地理略图与多媒体辅助手段在地理规律教学中的效果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新霞;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宁宇;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宏;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世勇;“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华;初中地理“三板”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宁树藩 ,丁Q瘟,

本文编号:2311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11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