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后国民党民众政策的重构与困境

发布时间:2018-11-08 17:43
【摘要】:北伐开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国民党对于民众运动的态度却在发生变化,从动员民众、推动民众运动向控制民众、遏制民众运动转变。国共分裂后,国民党中央摒弃了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众政策,逐渐建构了新的民众政策,但在组织体系、执行力等方面均无法承担其相应责任,其民众政策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the attitude of the Kuomintang towards the mass movement has changed, from mobilizing the masses and promoting the mass movement to controlling the masses and containing the mass movement. After the split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Kuomintang Central Committee abandoned the populace policy in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nd gradually constructed a new populace policy, but it could not bear its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system, execution ability and so on, and its populace policy could not realize the established goa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吉林大学2017年基本科研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运动”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451170302141
【分类号】:K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会军;张玉双;;国民党民众运动政策与中央训练机构的演变(1927—1938)[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付文武;;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府对民众运动态度的转变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3 饶品良;;战后中苏东北问题交涉与国统区的民众运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刘会军;张玉双;;北伐前后国民党对民众运动态度的转变[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6 王建伟;;北伐前后一场独特民众运动的多重视角分析——读冯筱才《北伐前后的商民运动(1924—1930)》[J];近代史学刊;2010年00期

7 乔兆红;;从“民众运动”到“运动民众”——以商民运动为透视点[J];社会科学;2014年07期

8 饶怀民;清末民众运动与对外关系──以湖南为中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朱英;;国民党与商民运动的兴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张丰清;;1920年代《中国青年》对民众运动的宣传[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冯琳;;1950年代初国民党在台改造管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玉双;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机构研究(1927-1938)[D];吉林大学;2012年

2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翼龙;《现代评论》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民众运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3 王秋丽;统一战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与民众运动[D];河南大学;2011年

4 闫晓;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社会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有良;1928-1931年北平电车纠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19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19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