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萨本栋的交往

发布时间:2018-11-16 19:06
【摘要】:通过梳理胡适与萨本栋往来信函及胡适日记发现,胡适对萨本栋在厦门大学及中央研究院任职期间的评价很高,也显示二人在中央研究院共事期间结下了深厚友谊。
[Abstract]:By comb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 Shi and Saabendong and the diary of Hu Shi, we find that Hu Shi highly evaluated Saabendong during his tenure in Xiamen University and Academia Sinica, and also showed that they formed a deep friendship during their working together in Academia Sinica.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和;“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主张中的战与和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房列曙;胡适与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史义银;;胡适及其《南游杂忆》[J];百年潮;2004年05期

4 陈学峰;胡适“苦撑待变”思想浅析[J];历史教学;2000年04期

5 李传玺;;胡适什么时候首次见蒋介石?[J];招商周刊;2008年21期

6 李传玺;;打动美国:胡适在抗战初期的民间外交[J];纵横;2010年08期

7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J];中华儿女(青联版);2009年05期

8 ;胡适见溥仪,请免跪拜?[J];文史博览;2011年04期

9 张文禄;;胡适与梁启超精神交流的纽带[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7期

10 杜春和;;胡适家书选(续)[J];安徽史学;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和;;评胡适的“五鬼论”[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2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鹏程;;“问题与主义”论争——冲突中的友谊与分道剖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8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程美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文人——以胡适、周作人、陈寅恪、范文澜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正中;胡适反唇相讥蒋介石[N];人民政协报;2001年

2 饶武;小卒胡适[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孙玉蓉;瞿秋白与胡适的交往[N];团结报;2001年

4 王锡荣;宋庆龄冤枉胡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6 陈漱渝;胡适反对蒋介石在台湾的三连任[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朱洪;胡适与韦莲司[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张晓唯;赵元任与胡适[N];团结报;2000年

9 刘宜庆;“中研院”的往事和随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李友唐;宋庆龄将胡适开除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曹建坤;1945-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5 唐小兵;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8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2 刘美忠;五四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论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风华;自由的平台——《努力周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全健;五四时期胡适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艳;再造政府之梦[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谦;五四时期的胡适与马克思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妍;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晓芳;五四白话文运动主将的近代白话报刊实践(1903—190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传富;论1929-1931年新月派自由主义政治思想[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36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36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1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