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18-11-23 18:16
【摘要】:在近代中国进入转型时代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普及,学堂学生的不断增长,士大夫阶层渐趋衰落了,与此同时,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出现并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出现,是一个现代性事件,与相伴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身份认同,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身份的现代化”。晚清到民初则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集中和最显著的阶段,尤其是在具有启蒙特征的五四时期。新潮社是五四时期出现在北京大学的著名学生社团之一,也是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俞平伯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群体的出现和《新潮》杂志的创办,无不受到具体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蔡元培的改革之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在北大的确立,制度的改变也导致了场域的转换,身份认同也逐渐发生变化。新潮社成员来源广泛,背景复杂,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的相似和共同之处,在人际交往和通过其他方式的联系之中,由于彼此的理想、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和情感态度的一致性,而互相吸引,并最终结合成一个同人性质的社团。在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行为活动,也影响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定位。作为长辈的父母和教师,在人的成长和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身份认同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杂志的发行,启蒙活动的进行,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影响到其身份认同的生成。身份认同也和某种特定的话语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新潮社的自由主义倾向,新派和旧派的斗争,“我者”和“他者”的区分,使得这种身份认同更加的得到凸显。而对于学术救国的执着追求和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生理想,则使得新潮社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我的身份归属。
[Abstract]:With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w educational system, the growing number of students in school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class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s, The new intellectual class began to emerge and became active in China's historical stage.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is a modern event, and an important issue accompanying with it is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and identity of intellectuals, which can also be called "identity modernizatio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as the most concentrated and prominent stage of this phenomenon, especially in the May 4th perio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lightenment. The New Chao Society is one of the famous student societies which appeared in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May 4th period, and also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Fu Sinian, Luo Jialun, Gu Jiegang and Yu Pingbo are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mong them. The emergence of this gro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gazine were all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specific times and soci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 of Cai Yuanpei,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Peking University. The change of system also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eld and the change of identity. The members of the trendy society come from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and have a complex background,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similarities and commonalities among them, in interpersonal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each other's ideals, values, The consistency of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emotional attitude, and attraction to each other, and eventually combine into a human nature of the community. The behavior in this social network also affects their cogn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self-identity. As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the elder generation, they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growth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haping of personality and values, and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ir identity. In addition, the publication of magazines, the initiation of enlightenment activities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also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ir identity. Identity also has a direct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 particular discourse. The liberal tendency of the new trend,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e" and the "other" make this identity more prominent. However,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academic salvation and the ideal of life based on "learning as one's ambition" make the new trend society more conscious of the identity of itself.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以小说《跟着错误女神回家》和《辩护者的魔鬼》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2 金廷英;;失落的旅程——《失落》与身份认同[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3 高伟光;;泰华文学与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曹而云;现代白话文体的身份认同[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王春枝;;身份的对立与互换——论陈果电影的深层指向[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6 陈功继;;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刘英杰;马双;;极权主义支配下的身份缺失——试析《美丽新世界》中主要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8 陈美霞;;日据时期旅行文学论述:身份认同与现代性[J];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04期

9 郭乙瑶;;身份建构的焦虑——从钱广和“药匣子”说开去[J];作家;2009年04期

10 李怡;程骥;;论五四新文学的认同焦虑及其危机体验[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魏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7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身份认同:我们共同焦虑之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彭兴庭;身份认同关键在社会转型[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赵嗣胤;解读1500年的都市繁华[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邢军;行业协会的身份认同与法律规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记者 杨彦华;华侨文学奖:身份认同与文化还乡[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开放[N];福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华童寻根:走出身份认同困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的最大危机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玉玲;身份认同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前提[N];湘声报;2006年

10 吴挺;请君入“圈”[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寻阳;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6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9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泽英;第二代成年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特点[D];外交学院;2008年

4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官淑华;理解教师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案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苓;消费者符号价值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灿;春节联欢晚会:“在家感”的营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静;李碧华情欲小说中的性别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2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52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a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