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负面化与民初政争形势的发展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generally think that since the 1911 Revolution broke out, the "revolution" movement has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but the "revolution" itself as a belief, already has the legitimacy of course. The facts of history are far from so simple. After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revolutionary" mood of the people of China suddenly subsided, from saying the "revolution" to the "revolution", to talking about the "revolution", and even worrying about the "revolution" again. " The rapid and negative image of revolu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of "revolution"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ld bureaucrats and constitutionalists who failed to defend the "revolution" and accelerated the loss of the faith of "revolution". The strong contrast between the Chinese people'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 has not yet become the "collective belief" of the people. In "the second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ies have to defend the "revolution";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movement, the defending army did not dare to raise the banner of the "third revolution" in great fanfare. On the contrary, it declared that it was not a revolution, but a revolution created for the anti-Yuan 's restoration of the imperial system, that is, the "revolution of leather." All this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was more 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change of dynasty, so many people regarded it as a synonym for "violence" and "destructi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and its legitimacy no longer existe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近代大陆知识分子‘台湾观’研究(1895—1945)”(T2013221034)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忠纯;;论章士钊与《民立报》——兼议“二次革命”前同盟会党刊的调适与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3 张勇;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张永;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概念剖析——“告别革命”谈何容易[J];史学月刊;2002年06期
5 陈忠纯;;论民初进步党的立党理论及分裂的思想根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2 王建伟;;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反帝”口号评析[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3 黎俊祥;;清末新政启动前慈禧心态的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金建;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吕雪飞;;浅析民初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出现的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周良书;;1921年—1949年高校党建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党史;2006年06期
7 李在全;;民初的司法、传媒与政争——对1917年一桩高官案件的考析[J];比较法研究;2008年03期
8 聂鑫;;国民大会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法研究;2008年05期
9 张根生;;云南光复后蔡锷筹组政党的内在动因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4期
10 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兼论历史文化认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吕怀平;;武昌造“纪念辛亥革命第一币”[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2 马铭德;;孙中山、张作霖同盟与莫斯科的关系[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3 文红玉;;民初联邦思想与联省自治运动[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4 梁仲明;宫欣旺;;论危机处理中中央向地方授权的困境及其成因——基于汉、唐、清三代的比较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小玉;民国《经济学季刊》(1930-1937)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永栋;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研究(193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德儒;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唯;20世纪20年代湖南省宪运动中的选举风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红卫;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工人失业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云;黄乃裳与近代福州报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伟;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琳琳;吴经熊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殷元霞;《正谊杂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华清;章士钊与《民立报》[J];安徽史学;1999年01期
2 胡绳武;梁启超与民初政治[J];近代史研究;1991年06期
3 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年03期
4 林启彦;孙中山论政党政治[J];近代史研究;1994年02期
5 吴炳守;;民初梁启超中坚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形成[J];史林;2008年03期
6 李朝津;;民初有关共和制度的争论——省思中国初次民主实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彦陶;黄兴也是护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2 林家有;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斗争——兼论护国运动的性质[J];学术研究;1996年04期
3 胡思遥;;梁启超与护国运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4 高光汉;论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J];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06期
5 傅平;;护国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01期
6 吴达德;吴玉章与护国运动[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03期
7 王劲;王问;;陕西护国运动述评——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而作[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8 成赛军;;李根源与欧事研究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吴彤;;孙中山与护国运动[J];史学集刊;2007年06期
10 张世斌;;浅析外国势力在护国运动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宝璋;;弘扬护国首义精神,加强护国运动史的研究——纪念护国运动90周年[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2 楚泽浦;;我心中的护国运动[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3 甘小花;;浅析护国运动时期云南的民众动员[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4 ;前言[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5 林荃;;论护国运动的历史地位[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6 李娜;;马骧在护国运动中的贡献[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7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8 肖美云;;将“公民社会责任”教育这面大旗进行到底[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9 陈征平;;护国运动对时政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10 吴承越;何廷明;;护国运动与中华民族精神[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涛;尽快将“护国运动”搬上电视荧屏[N];云南政协报;2009年
2 记者 杨世s,
本文编号:238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8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