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视角与近代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6 19:11
【摘要】:台海两岸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均深受革命党视角影响,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以"现代化范式"作为替代的可能选择,却因其浓厚的美国化色彩受到学界质疑。也许包容多种脉络、多元化的理解视角,更可让近代史研究丰富化。若从北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史,从清末到抗战,北洋派都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外交力量,甚至在实业、司法、教育等方面,都举足轻重,这期间许多历史脉络的连续性可能远超过断裂性。北洋时期实不宜只被视为无足轻重的过渡时期。若能打破过去南北隔绝对立,以北洋与革命相对立竞争的史观,改以南北统合的视角来重新考查民国历史,可能会对民国史有相当不同的体悟。北洋视角过去长期被革命史观遮蔽,当务之急,应是刊布北洋史料,保留北洋视角,为北洋研究奠定档案史料的基础。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ary party's perspective. In recent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tried to use the modern paradigm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alternative, but have been questioned by the academic field because of its strong American color. There may be a variety of context and a variety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angle of understanding, which can enrich the research of modern history. If we look at the modern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rctic Ocean,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Beiyang School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force, even in the aspects of industry, justice and education. In the Arctic period,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be regarded as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insignificant importance. If it is possible to break the opposite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o re-examine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t is possible to re-examine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view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which may have a ver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at past, the Beiyang visual angle has been shield by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history, and it is urgent to keep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Beiyang and keep the visual angle of the Beiyang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Beiyang.
【作者单位】: 东海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5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谈彩璋;晚清档案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东岳论丛;1993年06期

3 蔡礼强;;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4 周新国;朱季康;;一部顺势大通的前沿史书——评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简婷;;中国近代史范式研究综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周东华;正确对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和“革命范式”——与吴剑杰、龚书铎等先生商榷[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5期

7 蔡礼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大基本理论范式[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8 龚书铎;张昭军;;断代通史著作的成功尝试[J];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

9 郑师渠;;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10 谢维;;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代序)[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杨天宏;;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曹树基;;1950年代调查中所见中国近代社会——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唐仕春;;试论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中的请托活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5 李洪岩;;刘师培何以要背叛革命[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6 步平;;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7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8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9 谢俊美;李志茗;;史家辨思的心路历程——《陈旭麓文集》简介[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张海鹏;;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2 实习记者 魏淑民;铁肩担道义 妙手绘蓝图[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评价和方法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谢国兴;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内的台湾期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学部委员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为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记者 王宏宇;集六十年学术之大成 创近代史研究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历史研究》主编 徐思彦;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的缺位[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新写法、新史识、新论断[N];北京日报;2007年

9 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博导 徐有威;魏斐德: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国近代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何馨;纂史七度春秋 书写百年沉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尚红娟;革命党精英在联俄容共后的蜕变[D];复旦大学;2008年

3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宦盛奎;文治与宪法,,1918-1920[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冯小红;乡村治理转型期的县财政研究(1928-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7 孙自俭;民国时期铁路工人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印少云;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想;刘广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邓燕;电报与北洋时期的政治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学强;北洋时期“甘肃八镇”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4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付清海;论光复会特点及其对资产阶级革命党演变的影响[D];东华大学;2005年

6 谭先龙;孙中山的政党转变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段艳;北洋时期的国地财政划分(1912—927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晔;20世纪20年代初国民党“师俄”革命建国的历史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涛;北洋时期的入粤客军与广东政局(1913~1925)[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李海霞;义和团档案史料编纂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2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392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d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