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际会的晚清新经学转型——张之洞与廖平的师生交往及其学术史意义

发布时间:2019-01-11 09:12
【摘要】: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Abstract]:Previous scholars, in view of the academic differences between Zhang Zhidong and Liao Ping, did not delve into the similarities of Zhang Liao's academic essence, or tried to avoid the suspicion of "forcing bribes" and "fearing evil", but instead covered the truth of Zhang Liao's agreement. Zhang Liao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triotic respect Confucianism, aid in the We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studies,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same goals, if the latter part of the year, in response to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in the common efforts to rebuild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t establishes the basic paradigm of New Classics and demonstrates the eternal universal value and extraordinary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 Today,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disaster in Chinese culture, we still have not escaped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so Zhang Liao established a new paradigm of Confucian classic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Chinese style and west". It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and enlightening basic theory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vival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作者单位】: 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3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C13E088)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SC12E00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RX12ZD02) 2013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QY201316) 2014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QY201424)
【分类号】:K25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东梅;;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看刘向父子的诸子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2 张欣;;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与晚清今文经学的新契机[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3 李霞;;相同的《家》,相异的导向[J];时代教育;2014年18期

4 张建明;;先秦时期天人关系建构轨迹的转变及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启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孟远;;经典意义生成与阐释范式——试析《论语》阐释范式的流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杨澄宇;;语文教育中的“文”与“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季晓菁;;胡文英《屈骚指掌》成书的背景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何慧琳;;杨东莼的史学思想浅析[J];黑龙江史志;2014年07期

9 崔红健;;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取与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严耀中;;试说玄学对南朝经学之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隋金波;云间月澄[D];浙江大学;2011年

3 卢永凤;社群主义视野下的荀子政治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韩建立;《艺文类聚》编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7 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严;“宣和体”及北宋宫廷花鸟画与诗的相关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温航亮;汪中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雷东;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论[D];西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中;;廖平及廖平研究[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雷定基;;我见到的廖平先生[J];文史杂志;2009年06期

3 崔海亮;;近百年廖平学术思想研究述评[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刘耀;;经术与诸子:廖平、蒙文通的经史传承与民国学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丁钢;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06期

6 黄开国;驳廖平经学思想变化的贿逼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7 黄开国;廖平经学第四变及其评价[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8 李朝正;坎坷困顿 矢志不移——经学大师廖平治学历难述略[J];文史杂志;1993年06期

9 陈平;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评《廖平评传》[J];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10 崣沛;;廖平经学研究现状述评[J];儒藏论坛;2007年0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张荣 唐永梅 本报记者 郭晓宇;廖平:砥砺催生大国长剑[N];法制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杨连元 本报通讯员 张荣 唐永梅;知识报国壮军威[N];工人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争平 通讯员 张荣 唐永梅;为国铸长剑 忠诚砺尖兵[N];经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何兰生 通讯员 陈寿富 张荣;为了父老乡亲的安宁[N];农民日报;2011年

5 冯春梅 李文聪 张荣;砺剑尖兵[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郭晓宇 本报通讯员 张荣 付杨;严把武器装备质量关[N];法制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陈寿富 张荣 唐永梅;凝眸十载飞“鸣镝”[N];解放军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梁蓬飞 特约记者 张荣 唐永梅;一名军代表的内心风景[N];解放军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特约记者 陈寿富 本报通讯员 张荣;在“第一战位”上[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杨燕群 张荣 李文聪;用科技锻造的铸剑人[N];科技日报;2011年



本文编号:2406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06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