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集体记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1 10:12
【摘要】:集体记忆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内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它的兴起并不是空穴来风的事。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首次明确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人们对集体记忆如此感兴趣缘于两个原因。从学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对群体现象的研究历史由来已久,集体意识、集体表征、集体心理、集体记忆等一直是众多学者所感兴趣的重要主题。从情感角度上讲,对于群体延续和发展的追问、思考以及展望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一种责任,集体记忆的研究就是关乎群体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一个重要命题。 知青群体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群体,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学术角度对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少数也呈现出主题相对分散、不够系统的特点。鉴于此,容纳记忆的建构、维护以及认同于一体的知青集体记忆研究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以深度访谈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结论。 对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发现,其建构过程与维护工作具有以下特点。(1)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主题集中展现了他们的“苦难、光荣、反思”三个方面。“苦难”是知青集体记忆的重要主题,也是一个基本的话语情境,一个意义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苦的情境中,知青的光荣和价值才可以彰显,知青的青春和人生经历才更值得个体和群体去记忆。(2)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隐含着“矛盾性”的特点。无怨,因为他们是一个群体,大家有着共同的命运,无法躲避时势的安排;有悔,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人生缺憾,错过了很多人生发展的机会。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沿着这条矛盾性的逻辑得以建构和反思过去,体现出脱离不开时空背景和意义架构的社会建构性特征。(3)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群体层面上的“不能忘记”是知青群体记录历史的一种高度自觉性和社会责任,’个体层面上的“不会忘记”是源自于知青延续和认同完整人生的心理需要,群体和个体层面上的两种动力共同推动了知青集体记忆建构和维护工作的展开。(4)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是以个体知青的记忆为基础的,需要个体在态度上的肯定支持以及行为上的积极参与。集体记忆会忽略个体记忆的细枝末节与不和谐声音,而个体记忆细枝末节的内容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集体记忆的遗漏起到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5)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主要通过书写文本、影音资料、标志性建筑、纪念性活动、互联网等相关的实践工作或行为方式得以不断维护。随着时间的发展,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对于过去的记忆逐渐朝着情感化和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不忘记积极建构群体当下的新的记忆内容。 以社会认同、社会表征理论为基础,以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为分析视角对其群体认同过程特点的研究进一步发现:(1)知青群体存在着三种明显的记忆叙事模式,成功者大多肯定过去经历对其人生的积极作用,普通人则对过去经历采取一种较为温和的态度加以审视,而激进者(包含当下生活落魄者和当时受迫害而耿耿于怀者)通常会对这段历史采取抱怨、不满、愤恨或者冷漠的态度。不同的叙事模式体现出知青对自身过去经历的不同认识与评价,从而影响着他们对集体记忆建构和维护工作的认可和参与程度,影响着自我认同以及群体认同的形成。(2)知青群体认同的过程中,群体边界的规定和群体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要具备上山下乡的共同经历,这是一个外部的客观标准,同时要具备群体成员的一致或相似的忠诚、奉献、实在等性格特点,这.是一个内部的主观标准。(3)在知青群体边界规定的范围内获得群体的资格,并进一步形成知青共同体和群体认同。知青共同体和群体认同主要是通过集体记忆的激活和维护而得到不断稳固。(4)由于特殊经历、共同命运以及共同情感所致,知青群体的内群偏向性更强,外群偏向性相对较弱,它与外群体的社会比较过程较为简单。(5)“知青”称谓是这个群体的重要身份表征,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和维护扩展了个体记忆和群体记忆的叙事空间,由此形成大情境(苦难)、大情感(奉献)、大性格(坚毅)以及大精神(忠诚)的主流表征系统,进一步体现和阐释了知青群体的特征。 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和维护深受社会环境中政治权力、记忆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与维护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如若继续深入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研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加关注集体记忆的细枝末节,完善理论建设。希望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结论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思考,以实现整个知青集体记忆研究质的飞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7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悦;;神话历史:一个跨学科的新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卢永和;;集体记忆与文学经典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3 李飞龙;;汉语热词的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给力”等词流行的社会学解读[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4 陈建;;从集体记忆到自我批判——普希金创作中的法国幻象成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5 吴群;;我们的任务是唤醒[J];中国电视(纪录);2009年03期
6 杨紫轩;;全球化视域下的华语电影:身份、集体记忆与传播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7 ;消费记忆 请千万配点罐头笑声[J];东方电影;2011年08期
8 卫戈;;话语情境与艺术家的选择[J];艺术·生活;2000年05期
9 冉媛;;德国人对二战罪责的排斥策略——浅析海因里希·伯尔小说《无主之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潘旖妍;;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一代人的美术集体记忆[J];艺海;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凡;朱z,
本文编号:2451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5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