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语对校”的晚清译著《植物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30 13:03
【摘要】:1858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韦廉臣、艾约瑟与晚清学者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是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第一部书籍,被视为西方近代植物学传入中国的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其外文原本究竟为何一直存在争议,由此导致关于《植物学》的各种具体研究难以展开。为打开研究局面,先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原译本“双语对校”的方法整理出《植物学》简体中文版全文,并深入研究了《植物学》的术语、文本和配图。研究得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基本解决了《植物学》的原本问题《植物学》至少有4个外文原本来源,分别为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9年版,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年版,林德利的《植物界》1853年版和钱伯斯兄弟出版于1848年的《钱伯斯国民百科》第1卷,其中,后两个来源为新发现。林德利《植物学基础》的具体版本长期以来无法确定,经分析考证确认是1849年版。通过进一步研究理清了《植物学》各卷内容的具体来源情况。二、全面整理了《植物学》的术语翻译在“双语对校”的基础上整理出《植物学》术语翻译表,新发现“隔膜”等《植物学》创译并沿用至今的中文术语,剖析了“细胞”等重要术语翻译的具体情形,指出植物学术语“科”很可能并非《植物学》所创译。结合实例讨论了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特点及其成就和不足。三、细致比对了《植物学》的文本翻译运用“双语对校”的方法全面理清原译文的对应关系,结合实例阐释了“增加”“删减”“缩写” “重组”“改换”五类翻译方法,讨论了文本翻译的特点及在物理量换算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四、专题研究了《植物学》的全书配图确定《植物学》及其原著配图的对应关系,指出其中存在的“图文不配”等类型的错误,从“调整”和“改绘”两个方面讨论了《植物学》配图对原图的改动,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关于配图忠实性的问题。《植物学》绝非简单被动地翻译原著,而是结合中国国情,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吸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产生过程,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创作。由于时代原因,《植物学》在晚清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却在传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其近代植物学的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4-5;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锋;;“波动光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01期

2 叶璐;田锋;;《天文启蒙》两个中译本考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11期

3 黄河清;;“细胞”探源[J];中国科技术语;2016年05期

4 邓亮;;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底本新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03期

5 孙雁冰;;李善兰科技译著述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6 张钫;;传统绘画与西方动物学的交会——科技史视野下的吴友如《中外百兽图》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年02期

7 白鸽;秦茂盛;;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05期

8 杨莎;;被遗忘的自然体系传播者(1790—1820)[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04期

9 孙海琳;;晚清出版的汉译农书观察[J];出版广角;2016年02期

10 冯书静;仪德刚;;《势力不灭论》英译底本及术语翻译[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必胜;《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1815-1907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楠;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D];西北大学;2012年

4 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2年

5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6 聂馥玲;晚清科学译著《重学》的翻译与传播[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镱文;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9年

8 赵中亚;《格致汇编》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D];复旦大学;2009年

9 闫俊侠;晚清西方兵学译著在中国的传播(1860-1895)[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赵广军;西教知识的传播与晚清士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菲;晚清译著《地学浅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2 翟昕;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西医在中国的传播[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徐丹慧;晚清译著《化学鉴原》的翻译与传播[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俞星月;晚清天文学译著《谈天》的译介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展文婕;中国近代生物学科的建立与发展(1840-1937)[D];河南大学;2015年

6 杨兰;晚清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三大作者群体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窦宁慧;《格致汇编》中化学知识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8 任少执;西学东渐中在华传教士对我国社会作用与影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9 宋慧慧;以《代微积分拾级》为例看晚清教学西化的基本完成[D];东北大学;2013年

10 任莎莎;墨海书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88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88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