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东亚变局与近代“外交”一词的起源——以中朝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对外关系思想与体制研究”(13YJA770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691;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斌;;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2 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王开玺;;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事件与“国际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邓海成;;比较视野下的中日近代对外认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李志亮;;试论中越宗藩关系的基础[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郑琪;;清代雍正时期禁教论纲[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7 马粼;晚清宗藩体制的终结对“洋人的朝廷”形成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陈志刚;;对封贡体系内属国与藩部界定标准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方民镐;;李鸿章对朝鲜的“以夷制夷”政策与《朝美条约》的订立[J];东疆学刊;2010年04期
10 夏泉,徐天舒;嘉道年间英华书院创校南洋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2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3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4 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事件与“国际法”[A];《圆明园》学刊第十二期[C];2012年
5 王兴;;投桃报李?——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的中英关系研究[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C];2014年
6 蔡一嘉;;中国弓箭文化的嬗变[A];2013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金花;士人与土司[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晓兰;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D];上海大学;2011年
7 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2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杰;《乾隆朝上谕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乌云;从《理藩院则例·喇嘛事例》探析清政府对蒙古实行的喇嘛教政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栗彩艳;十三行制度生成文化基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红吕;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日本观变化[D];辽宁大学;2011年
7 吴国强;《墨子》研究之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8 甄杰;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赵卫宾;哈萨克与准噶尔政治关系史研究:1680—1745年[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黎燕;清代留驻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谢景芳;“三王”、续顺公所部“隶旗”考辨[J];北方论丛;1996年06期
3 印少云;近代史上的“国民外交”[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5 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6 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J];法学研究;1999年03期
7 包文汉;清代“藩部”一词考释[J];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8 刘志遥;;“民间外交”之我见[J];世界知识;1987年04期
9 葛军;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外交[J];世界知识;2005年10期
10 顾莹惠;论2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赫秀;清代中朝关系史研究的一部用心之作——评刘为著《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J];史学集刊;2005年04期
2 刁书仁;史桂荣;;20世纪韩国、朝鲜、日本对古代中朝关系史研究成果概述[J];东北史地;2006年01期
3 宋慧娟;;清代调整中朝关系措施初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王明星;;超越传统与现代——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的中朝关系》[J];当代韩国;2013年02期
5 杨效雷;;中朝关系史上的一次所谓“史册辩诬”——兼谈伪史料产生的原因[J];东北史地;2011年05期
6 陈福国;;中朝关系中的几次重大考验[J];晚报文萃;2012年17期
7 王臻;;古代中朝关系史中“事大”与“字小”问题的认识论[J];学术界;2013年03期
8 王晓影;权赫秀;;近代转型视野下的中朝关系——李鸿章与李裕元书信联系研究[J];史林;2013年03期
9 余伟民;;苏联与中朝关系(1945-1958)[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3年02期
10 权赫秀;;东亚史视角新诠释——读冈本隆司的《属国与自主之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晶;权红;;冷战时期的中朝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余伟民;;苏联的选择与中朝关系的形成(1945—1953)[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3 金成镐;李花子;;中国朝鲜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纪要[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王政尧;;《燕行录》:17~19世纪中朝关系史的重要文献[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守勇;中国认准一条:朝鲜稳定好[N];国防时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塑造正常的中朝关系[N];东方早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秦轩 张哲 实习生 郑李 陈璇;中朝关系一甲子[N];南方周末;2010年
4 赵兴胜;“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中朝关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5 早报记者 方晓;“60年了,该厘清朝鲜战争这段历史了”[N];东方早报;2010年
6 记者 杨讴;温家宝与朝鲜总理金英日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9年
7 王晴;朝鲜面临选择:国际制裁或重返六方会谈[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兼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 沈志华;一水之交:中朝关系溯源[N];中国经营报;2014年
9 ;张德江与朝鲜领导人共同出席《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纪念宴会[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赵嘉鸣;回良玉会见朝鲜内阁总理朴凤柱[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玲;冷战前后中朝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倪悦;中朝关系的形成、特征和新变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林声扬;试论朝鲜停战至中国文革前的中朝关系[D];延边大学;2009年
4 王俊祥;论甲午战后中朝关系演变(1895—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0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9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