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长三角地区打工妹就业路径探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mployment path of modern migrant girls. Social network, or social capital, plays an extraordinar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finding jobs for female workers. Social network has even become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heir job search, 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in their career. On the other hand, employment uni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ttack" recruitmen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profession to seek the "job" path of female workers,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Recruitment is the basic way of "job search", and in the name of recruitment, a variety of models or paths have been formed, among which principal agent, "cultivation" recruitment, recruitment and examination as the basic mode. At the same time, labor agents also provide them with alternative options for entering the labor market. The most common labor agency in modern Yangtze River Delta cities is recommended shop and employment agency. If the recommended shop is a bridge from family to family, employment agencies provide a platform for migrant girls to move from family to factory, enterprise and other broader field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
【分类号】:C913.2;C913.68;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池子华;;近代农民工调控模式的城市视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池子华;;近代“打工妹”群体研究的几个断面——以苏南地区为中心[J];江海学刊;2010年05期
3 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劳动组织中之包工制度新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4 卢汉龙;上海解放前移民特征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强;;“拿摩温”与近代外国在华企业工人管理制度本土化——以英美烟公司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3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4 赵文;;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5 金志焕;;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棉纱布抛售政策研究[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6 王春芳;;清末至抗战前安徽在全国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7 杨木庆;何善刚;;近代安徽茶叶的生产与发展态势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吴继轩;;明清山东西部地区棉花的种植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9 侯宣杰;;清代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农户兼业行为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0 王鑫宏;;近代河南农业种植结构变化与灾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赵耀;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以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江倩苗;赵燕平;;基于电子邮件分析的企业员工网络监测模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郑俊;王少平;曹俊;;卡伦堡工业共生网络结构特征的演化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钟钢;曹俊;曹丽君;王少平;;产业共生网络结构的量化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赵峗;;地域歧视与文明话语:近代苏北妇女“佣食上海”的生态考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滨下武志;朱荫贵;;19世纪后半期外国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市场的历史特点——及其与上海金融危机的联系[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9 张景岳;;北洋政府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10 王方中;;1927~1937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4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鹏耀;网络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葛笑春;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协同网络及其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张s,
本文编号:2494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9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