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兼评《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肇始与嬗变研究》
【作者单位】: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中国权利哲学的肇始与嬗变研究”(12D012)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林;重评近代广州绅民的“反入城斗争”——兼论近代中国应付西方挑战的合理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杨声;;第二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89年02期
3 曹德验;;‘改变中国’[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01期
4 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刘喜堂;;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特点及其影响[J];探索;1994年04期
6 柳和仁;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研究上的理论困惑与出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7 王守中;《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8 郭彦领;近代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反思[J];岭南学刊;2002年02期
9 张仲民;;走出中世纪·中国中心观·权势转移[J];博览群书;2003年06期
10 印少云;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的生成与国民外交[J];学术论坛;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4 ;《近代中国》一至九辑目录[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5 陈绛;;陈兰彬《使美纪略》[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吴雁南;;戊戌维新运动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运动[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刘曙东;;近代入城流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潘兴明;;关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动因的考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叶永生;;为什么说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10 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近代中国的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2 韩亚光;近代中国的两种趋势[N];团结报;2010年
3 马照南;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N];人民日报;2005年
4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中国的公共空间[N];经济观察报;2007年
5 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标准与数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董炳月;日本人游记中的近代中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吴晶;展现近代文化史研究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朱宗震;近代中国“大资本家”语录[N];南方周末;2007年
9 汪秀枝;还原史实 探索真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陈志宏;“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2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演迁[D];上海大学;2010年
5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6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7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8 张佳余;近代东北开埠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岳宗福;理念的嬗变 制度的初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宋凌迁;使命与求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聂会会;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参与”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立璋;“存、废”之间[D];郑州大学;2005年
5 康菲;浅谈中国近代女佣[D];吉林大学;2007年
6 彭晶裕;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研究(1840—1919)[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成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二奇;近代中国行业组织的历史变迁[D];郑州大学;2004年
10 杨红星;留美医学生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46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4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