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下的清代社会与时间制度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10-30 04:52
【摘要】: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反映着事物的运动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逐渐被量化,时间制度也逐步形成。我国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进入清朝之后,受西学影响,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也发生了改变。但清代时间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匀速进行的,以鸦片战争为界,鸦片战争之前,传统的时间制度变化缓慢;鸦片战争之后,传统时间制度的变化速度加快。这种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与清代社会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从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一时间段内清代社会的变化及时间制度的变化。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迎来一个高峰。西学传入中国,西学中的天文学知识及钟表器械等对我国传统的时间制度产生影响,我国传统的时间制度开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虽然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如耕地面积扩大;资本主义萌芽持续发展;对外贸易繁荣等,但是这些变化大都不具有变革性。清代社会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人们并不需要新的精确的时间单位。清朝士人固守传统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因而在此阶段内时间制度变化的速度较慢。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从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朝灭亡,这一时间段内清代社会发生的巨变及时间制度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破产,近代工厂与近代交通方式相继出现。政治上,清朝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清王朝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文化上,战争的失败挫伤了清代士人的自信心,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崇洋风气盛行。中西文化交流也呈现出新特点,前期平等、双向的交流逐渐演变为以西方为主导的单向交流。近代工厂、交通、新式学堂大多采用新的计时单位,钟表也渐渐走入百姓家中,人们对于精确时间的需求增加,时间制度的变化速度也相应加快。鸦片战争后,沿海都市地区由于开埠通商时间较早,经济发展迅速。内陆乡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都市,时间制度的变化速度较快,人们普遍使用新的时间单位。而在内陆乡村地区,时间制度的变化并不明显,新的时间单位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第四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清朝时间制度的变化是我国传统时间制度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变化的曲线与清代社会的变化曲线大致相同。鸦片战争之前,清代社会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时间制度虽开始发生变动,但幅度不大。鸦片战争之后,清代社会发生巨变,时间制度的变化速度也随之加快。由于鸦片战争之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时间制度变化的程度也呈现出地域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思远,徐罗卿;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林振武;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崔婷;;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J];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4 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5 金梅;处理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的逻辑起点——现代文化史札记[J];文学自由谈;1992年02期

6 梁念琼;主动与被动: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嬗变的思考[J];船山学刊;1997年02期

7 宋德华;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张传有;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受方[J];江海学刊;1999年02期

9 翟建军;;文化强则中国强——中西文化交流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6期

10 郁知非;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起点[J];岭南文史;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魏仲彦;;船政学堂与中西文化交流——兼论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2 汪澍白;;简论林则徐与严复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3 谢丹;;从“鬼子”称呼看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4 何兆武;;冲击和反响——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高智瑜;林华;;栅栏墓地与中西文化交流[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于沛;;中欧文化交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8 冯琳;;赵元任与中西文化交流——以语言学为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 张西平;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N];人民政协报;2014年

2 张兰英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船政: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旗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王晓朝(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西文化交流:破除三大障碍[N];中国财经报;2003年

4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吴微;缓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焦虑[N];北京日报;2013年

5 梁光玉;让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走出去[N];中华读书报;2012年

6 余三乐;明末清初北京何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N];光明日报;2001年

7 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马戎;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文枫;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刘晓华;打造中西文化交流平台[N];大连日报;2006年

10 王广瑞;来华洋人与海外华人[N];中国邮政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婧;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清代“洋彩瓷”美学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年

2 薛亦恬;纪录片《不一样的眼光》[D];南京大学;2016年

3 尹鑫;中西文化交流下的清代社会与时间制度的变迁[D];山东大学;2017年

4 王佳娣;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翻译活动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菲菲;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澳门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异性[D];南昌大学;2008年

6 潘燕;从科技思想角度看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凌姗姗;梅辉立与中西文化交流[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惠忠;正义视角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9 蒋云美;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0 陈新;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有效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3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53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