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灾荒与社会流动(1912-1937)

发布时间:2019-11-22 23:03
【摘要】: 民国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既频且重,就灾种而言,种类较多,且以水旱灾害为最多。引发灾害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自然与人为交织的因素。灾害的发生,如果频率较高、灾害度深重、救治力度有限,一般很容易导致灾荒。这种情况,在民国时期较为明显。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是极其巨大的,不仅可造成灾民物质生活的极端贫困、精神家园的荒芜,而且也导致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动,其中,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流动现象即是其显著的表征。所谓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是揭示人们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地域位置不断变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民国时期的安徽社会,就处于这种不断的变动之中。由灾害、灾荒而致的此种社会流动,正是体现民国时期安徽这种时代变动的社会现象之一。这种因灾而致社会流动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有鉴于此,本文从安徽这一区域,拟对其作一系统考察,以期从灾荒与社会流动这个新的视角来加深对民国时期社会演进状况的进一步认识。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概述选题的价值和意义、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创新与不足等。 第一章:主要从社会流动的推力和拉力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述论。推力机制方面,从流动的自然原因着手,论述民国安徽的灾情,然后从人为因素方面论述灾荒导致的人祸。流动的拉力机制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由于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二是从交通通讯变化讲述社会流动的客观条件。 第二章:探讨灾荒与受灾客体的流动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灾荒状况下的受灾客体,重点考察灾民状况,包括灾民的社会状况及其精神状态;二是考察灾民流动的路径。后者着重从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进而论述流动的社会效应。 第三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灾荒与社会救灾资源的流动。一是救灾人力资源流动,包括政府救灾机构及救灾人员的流动;民间义赈组织及人员的流动;实施救灾的政策和措施。二是救灾物力资源流动,包括政府的赈灾款物的流动、民间社会的捐献渠道、国外慈善组织及海外华侨的解囊相助。三是救灾信息资源的流动。包括卫生信息的流动和农业救灾信息的流动两个方面。 第四章:探析影响社会流动的异常问题。推力与拉力的严重不均衡,是影响和制约灾荒时期社会流动的首要因素,这主要归因于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和经济布局的不均衡。此外,在灾民的地域合理流动中,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政府官员的贪腐、救灾资金的匮乏与战乱交织在一起,囿于畛域区隔或自我利益考量,也造成灾民不能实行“常态”的弃荒逐熟。 结语部分:对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结,指出研究民国安徽灾荒与社会流动的得失,及其对当代社会灾荒救治与社会流动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即我们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如何形成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顺畅快速的资源流动渠道,加强公共应对危机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池子华;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3 房列曙;;民国时期安徽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王印焕;1927~1937年河北流民问题成因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张明爱,蔡勤禹;民国时期政府救灾制度论析[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卜凤贤;民国时期农业灾情及其成因[J];古今农业;1999年02期

8 孙艳魁;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J];民国档案;1995年02期

9 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J];民国档案;2000年03期

10 孙语圣;民国时期安徽的水利建设[J];民国档案;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叙良;近代湖南社会流动研究(1840-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虹波;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对乡村民生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3 马国喜;自然灾害与移民冲突[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成荫;1934年安徽旱灾赈济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葛凤;《大公报》与近代灾荒救济[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4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64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