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的调查与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6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宪文;;一部填补抗战史研究空白的新著——评经盛鸿《战时中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J];民国档案;2011年03期
2 边律;;陆川:《南京!南京!》让我对战争有了新看法[J];新一代;2009年06期
3 严歌苓;;悲惨而绚烂的牺牲[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1年04期
4 昭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贝德士文献》[J];档案与建设;2011年08期
5 任智英;;南京陷落前后民众心理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曹大臣;;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日方档案资料[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7 侯夏雯;;话语的困境——南京大屠杀相关影片的叙事策略[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8 Lara;;动漫[J];人生十六七;2008年04期
9 王德禄;;在硅谷寻找张纯如[J];中关村;2011年08期
10 汤静雯;;它,改变了我的日本观[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几个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朱成山;;血写的历史抹煞不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3 姚群民;;《救国时报》在海内外披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述评[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4 周华;;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不容否定[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5 孙宅巍;;论国共两党对南京大屠杀的共识[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6 陈希亮;;同样的战争暴行 迥异的历史认知——南京大屠杀与奥斯威辛大屠杀之比较[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7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8 刘惠恕;;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本质及其图谋[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9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成山;南京大屠杀的拷问[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蔡玉高 车宏亮;南京大屠杀历史又添新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把南京大屠杀编入教材日学校竟挨批[N];世界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陈婧;南京大屠杀是集体屠杀事件[N];辽宁日报;2010年
5 记者 肖姗 通讯员 万云青;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国家级文献遗产名录[N];南京日报;2010年
6 宁博;江苏隆重悼念南京大屠杀 三十万同胞遇难七十三周年[N];中国文物报;2010年
7 记者 肖姗;“哭墙”新增2067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N];南京日报;2011年
8 记者 肖姗 通讯员 艾德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莫斯科展出[N];南京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相乐 特邀记者 周丹;南京大屠杀中的女人们[N];华夏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肖姗 本报实习生 蒋熙韬;朝香宫鸠彦是南京大屠杀元凶[N];南京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玉凡;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的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程铂舜;集体记忆的规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如何被建构[D];南京大学;2012年
3 刘琼;普通受难者视角下的南京大屠杀[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婷;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剑;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宁美国传教士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哲;南京的无奈—南京大屠杀在中国电影中的影像呈现[D];安徽大学;2012年
7 许书宏;恐惧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晓红;影像生产与集体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钱春霞;新闻媒体中的南京大屠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严海建;南京审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5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59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