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首都迁建区建设研究(1939—1945)

发布时间:2020-03-25 17:38
【摘要】: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不断扩大,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大量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以及人口纷纷迁入重庆,使得重庆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承载压力也随之加大。为了分散人口,缓解市区承载压力,以及减少日机大轰炸带来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国民政府决定在重庆近郊成立迁建区,将聚集在重庆市区的机关、学校、企业、与人口进行分散安置,并对迁建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与建设。为了加快疏散进度,国民政府对交通工具实行统制制度,降低其收费价格,缓解人口疏散带来的交通压力,提高疏散效率。同时,国民政府一方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疏散办法进一步完善疏散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学校、医院、机构等沿成渝公路沿线,自歌乐山、老鹰岩、经和尚坡、新开寺、高店子、金刚坡、陈家桥、青木关至北碚沿线三公里以内区域进行迁建安置。就迁建区建设而言,首先是交通建设。为了方便迁建区与市区的交通往来,新增开了不少公交线路,与已有的航运线路互为补充。同时还开通了特约班车与特约校车,在优先方便公职人员与学校教职员生往来的同时,也用以普通市民的交通往来。其次是卫生建设,目的在于遏制迁建区内v'疾泛滥的情况,营造区内舒适的居住环境。最后,在中央机关迁建区内进行了治安、通讯建设,并通过对歌乐山、北碚地区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战时歌乐山医疗卫生中心的形成,同时也加快了北碚的城市化进程。在战时迁建背景下形成了北碚、沙磁、青木关三大文化区。首先,就北碚文化区而言,通过区内建设,从一个主要以中小学为主,缺乏高等学府或专科学府的地区一跃成为拥有10余所高等院校的地区,大量的文化单位以及名人学者迁入该地,促进了北碚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然后,就沙磁文化区而言,在其未成为迁建区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文化优势,但随着大量的学校、文化单位、名人学者迁入该区,无疑加快了沙磁地区文化发展的脚步,使得该地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优势更加凸显,同时刺激了沙磁地区的商业与交通发展,为沙磁地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就青木关文化区而言,由于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入青木关温泉寺办公,促进了青木关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时之间成为学府林立的抗战教育基地。总之,战时迁建区的建设,虽然是出于战时消极防空的一种被动策略,但是在减少大轰炸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以及支援抗战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现在重庆格局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重庆城市的发展研究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65;TU98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浩;周勇;;被遗忘的“战时首都”:抗战时期的重庆研究综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7年03期

2 汤斯惟;;战时首都重庆出版音乐书籍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9年01期

3 唐润明;;西北不宜做战时首都真相[J];红岩春秋;2017年09期

4 周勇;;天翻地覆 雄心依旧[J];今日重庆;2005年04期

5 唐振君;;费正清在战时首都重庆[J];红岩春秋;2014年09期

6 张晓哲;;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战时首都重庆与台湾光复”学术论坛侧记[J];两岸关系;2007年12期

7 蔡春丽;;美国人手绘“战时首都”[J];今日重庆;2013年04期

8 何蜀;在中国战时首都成名的美国记者[J];红岩春秋;2001年05期

9 简奕;;百万富翁与无产者[J];红岩春秋;2017年02期

10 张莉;;重庆丹麦公使馆片段回忆[J];红岩春秋;201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侯昀霞;;浅谈重庆抗战名人旧居纪念馆展陈设计[A];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张笃勤;;论武汉在抗战初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唐润明;;刍论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匡丽娜;《走向平等》出版[N];重庆日报;2017年

2 罗鸣 贺娜;綦江 抗战战时首都之屏障[N];重庆日报;2015年

3 记者 蒋志臻;“战时首都重庆与台湾光复”学术论坛举行[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记者 何方 通讯员 蔡杨;敖依昌:以史为鉴,与文明对话[N];重庆日报;2012年

5 邓艺;“人文城市”如何建?[N];重庆政协报;2016年

6 郑昆;英雄之城[N];重庆日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郑昆;重庆,,绕不开的存在(代发刊词)[N];重庆日报;2014年

8 侯欣一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教授;历史上第一个司法节[N];深圳特区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杨晨 实习生 江欣竹;重庆抗战的全景式记录[N];重庆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姜雅娟;虞吉:重庆是一座有电影缘的城市[N];重庆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宏飞;战时首都重庆的民事审判制度与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瑞梦;战时首都迁建区建设研究(1939—1945)[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2 李桂芳;抗战时期重庆的劳军募捐运动[D];西南大学;2007年

3 陈微;《时代》周刊对抗战时期中国首都重庆的形象塑造[D];重庆大学;2010年

4 秦秋菊;节日中的抗战:战时重庆元旦抗战动员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屈仰;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杨金凤;抗战时期重庆交通发展与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朱抒宇;抗战时期内迁诗人的重庆书写[D];西南大学;2012年

8 何媛;重庆抗战时期名人旧居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朱海嘉;抗战时期国民党职业团体政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忠伟;重庆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0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0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