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

发布时间:2020-03-28 23:09
【摘要】: 清朝时期的中国正处在两种区域性国际体系的接触、碰撞与较量之中。如果以两个体系的相互作用为线索,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主权平等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理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朝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采纳、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务运动失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掀起,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 在两个体系的长期较量中,洋务运动时期承前启后。洋务运动时期的外交活动(洋务外交)不论观念、原则还是实践都有着鲜明的过渡性、矛盾性和双重性。本文试图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考察“洋务外交”背景、描述“洋务外交”的过渡性、矛盾性和双重性特征,分析“洋务外交”的成因,以期从中国外交的视角理解全球性国际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来考察中国外交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国际体系间相互作用机理和国际关系史的理解。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朝贡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力量结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明末清初西方殖民势力扩张以来,两个国际体系相互交往的情况,特别是两个体系在交往过程中对待对方规范和交往方式的态度。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洋务外交”的基本特征,指出洋务外交具有对外观念新旧杂陈、对外交往双重轨道和外交建制二元性等特点。 第三部分对从两个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洋务外交”进行评价,认为洋务外交是两个体系碰撞胶着期的表现,是外部压力下的结果,又是应对压力的主动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新华,王小红;1840—1860年间清政府三种外交体系分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2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但兴悟;;从马嘎尔尼使华看国际体系之争[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4 周方银;;清朝外交变化动因:观念还是物质[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2期

5 刘伟;;晚清对外交涉体制的演变与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J];近代史研究;2004年02期

7 郭卫东;近代中国利权丧失的另一种因由——领事裁判权在华确立过程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7年02期

8 王中江;;“世界秩序观”和“中国意识”[J];南开学报;2006年05期

9 何新华;;试析清代缅甸的藩属国地位问题[J];历史档案;2006年01期

10 陈红民;;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以1887年朝鲜遣使事件为中心的研究[J];历史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兆祥;;晚清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体制形态研究[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本文编号:2605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05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