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20-04-01 08:50
【摘要】:《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作者吴相湘先生认为,截止抗战时期,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五胡乱华”的中原板荡时期,构成我国文化主体的汉族文化的南迁。第二次是1127年的宋高宗赵构即位建康(今南京)。八年的抗日战争即是中华民族的第三次衣冠南渡。上千万人口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迁移至西北、西南省区,构成我国抗战时期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对于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研究正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区域性人口内迁,包括抗战时期广西人口内迁的研究更是有待开拓的领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引起广泛重视的今天,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即于1937年12月迁都重庆,表明抗敌之决心。同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内迁的政策,推动随厂矿、机关、学校人口的内迁。具体包括:筹划、发起厂矿内迁;调整工业、教育布局,督导、协助内迁;为工厂的复工、学校的复学提供各种便利、支持,并帮助技术人员、流亡师生奔赴大后方。这一时期迁移至广西的人口主要包括有组织的内迁人口、内地内迁难民及内迁侨民三部分,具有人数众多、来源广泛、性别比较大、工商业者较多等特点。广西省政府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内迁人口进行救助。但由于这次人口迁移毕竟是在战争这种非常态情况发生的,内迁人口为生存被迫迁移,饱受一迁再迁、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从战争开始直至结束,人们不断返回家乡,真正成为移民的并不多。 尽管如此,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仍然对战时的广西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上,使广西工业门类、产业结构得到增加或改善,桂省的现代工业基础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而初步奠定;当地的商业由于外来人口激增、资金的融入,刺激了商品市场的繁荣。在文化上,科研机构、机关院校的西迁,教育专家、文化精英的云集,震撼着寂寞的八桂大地。教育专家为当地培养人才,开展民众教育,为广西教育发展献策献力;文化精英对于桂林文化城的孕育成长、广西戏剧的改革发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勃兴功不可没;科技成果丰硕,并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思想观念上,陈旧的习俗、保守的观念、落后的思想受到冲击,先进的文化、开放的观念、极富时代性的思想得到启蒙和培植,抗日救亡思想、国家观念、民主精神受到推崇,婚姻观念、生活观念、职业观念发生变化。新的文化因子在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新旧观念的猛烈碰撞中植入广西。 然而,战争毕竟是血与火的舞台,在战争之手造就下的人口迁移不可避免地给广西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内迁难民生活无依,家庭离散,社会治安问题、物价问题日益严重,更有战争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这一切让我们对这场战争更多一层认识。 战时广西社会的变迁并不是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是一种“突发——外生型”的社会变迁,它的突发性、暂时性注定了这次社会变迁的有限性,它对战时广西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整个广西的社会状况。在政府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流动才能真正达到既促进社会发展,又尽量避免负面效应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沛;迟晓静;;国内抗战时期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2006[J];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02期

2 李丽霞;;抗战时期移民入陕的社会学透析[J];兰台世界;2011年03期

3 张洪芳;张文光;;近十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孙晨;;论臧克家抗战时期的长诗创作[J];齐鲁学刊;1987年04期

5 陈晓文;抗战时期郭沫若政论中的文化道德因素[J];郭沫若学刊;1988年02期

6 A.南迪 ,薛彦平;社会变迁的文化结构[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7 管学庭;抗战时期的桂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1年01期

8 王其俊;论孟子的社会变迁观[J];东岳论丛;1994年02期

9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10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洵;杨光彦;;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农村的社会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6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7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9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10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余贤杰;抗战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N];兰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波;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契机 推动桂林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N];桂林日报;2008年

8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9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苏映陶;“抗战经济文物展”红岩村亮相[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4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邓玲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10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10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