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12:48
【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东来,传统中国由强变弱。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从经世致用到洋务思想,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早期维新派是中国第一批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在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体系当中,社会救济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考据与实证、比较、阶级分析及定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做全面考察,力争对这一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把握。 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其思想来源,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进入近代以来,晚清的衰落趋势加剧,清廷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经济衰竭,吏治朽败,灾荒频仍,传统社会救济事业功能和效用大打折扣。这一历史大背景是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萌发的最重要因素。作为从小深受传统儒学教育,成年后却又多次接触近代西方文明或思想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救济思想,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儒家大同观念、佛道因果报应学说等等;另一方面,也深受西方社会救济思想和实践的影响,比如西方传教士在华社会救济事业的刺激、西学书报的影响以及早期维新思想家海外经历的感悟。 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三章,介绍了早期维新派的救荒赈灾思想。晚清灾荒频仍,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对于灾荒的频频发生,百姓的朝不保夕,早期维新思派思想家们不仅积极的阐发救灾举措,积极投入到义赈等救荒事业中去,而且又对灾荒“屡治不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西方先进的救荒赈灾思想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为我国当时救荒赈灾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系统分析早期维新派的救贫济困思想。在对近代百姓贫困原因的分析中,早期维新派从人口众多、外资入侵、农政荒疏、战乱与政治腐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即使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先进的一些观点。在具体的救贫主张中,他们不仅注意利用和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机构,还特别注重对西方先进社会救济思想的介绍,提出在中国仿建西方社会救济机构的主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中最具有近代化特色的地方。 第四部分阐释了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的妇女救助思想。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特别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救助,尤其是对社会底层妇女。早期维新派从国家富强的角度阐述了救助妇女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当时迫害妇女的陋习提出了针对性的救助主张,如兴女学、不缠足等等。而且在这一思想中,他们也引用了西方的大量事例,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相关救济机构,从而推动了当时妇女救助思想的近代化。 第五部分,对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特征的总结。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学习和引进当时西方先进的社会救济思想和理念,提出了养教并施等救济主张,对传统救济思想做了较大的突破,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现代化的历程。 系统研究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有利于对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历程的全面考察,推动中国社会救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地发展提供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5
本文编号:261504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艳丽;经元善与近代女学的兴起[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王卫平,黄鸿山,康丽跃;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J];东方论坛;2002年05期
4 周秋光;徐美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陈丽华,罗彩云;会馆慈善事业述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徐妍;灾荒与民生:考察陈炽经济思想的新视角[J];清史研究;2001年02期
7 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8 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初探(1927—1937)[J];史林;2003年06期
9 徐道稳;清代社会救济制度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黄鸿山,王卫平;传统仓储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近代发展——以晚清苏州府长元吴丰备义仓为例[J];中国农史;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凌锋;维新运动期间宋育仁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万彩霞;宋恕维新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15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1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