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陈诚与鄂西地区的土地改革

发布时间:2020-04-10 04:53
【摘要】: 1938年6月14日,陈诚被任命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开始了他为期六年的湖北行政主官生涯。 众所周知,陈诚以军功著名于世,湖北省政府主席是陈诚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大陆时期在地方担任过的唯一行政职务。在他发表的湖北省主席就职演说里他也谈道:“本人向在军事方面,勉负一部分责任,此次奉命兼主鄂政,原不敢承,惟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鄂省适为南北枢纽,义之所在,不容规避,誓以最大之努力,使中央与地方关系密切,政府与人民共同一致,以争取抗战之最后胜利。” 在陈诚就任湖北省主席之时,武汉会战正在进行,并且形势十分严峻。湖北省政府驻地也由武汉先迁宜昌后又至恩施,长期的战争使得富饶的江汉平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全省71个县市中,鄂东北、鄂中南比较富庶的县都已以沦陷,剩下可以行使政权的鄂西、鄂北都是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地方,而这里的农民长期遭受地主的剥削,大量的土地被地主霸占。据1940年的估计,在鄂西地区“十分之七以上,而且都是比较肥沃的土地,完全掌握在占人口不到3%的地主手中”。土地被地主大量地占有,但他们是不会自己耕种劳动的。地主们把自己的土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租给农民耕种,靠收取地租来生活。农民除了向地主个人交纳的的地租外还必须向国民政府交纳极其繁重的赋税,随着抗战的进行,农民们生活愈来愈艰难,很多农民背井离乡,有些地区还发生了农民抗租抗税的暴动。为了改变鄂西地区极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支持持久抗战,陈诚在鄂进行了土地改革。 本文由绪论和其他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叙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一部分对于本文的主人公陈诚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并且概述当时鄂西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说明了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在陈诚对于鄂西地区土地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土地改革推行和实施情况;第三部分对陈诚领导下的鄂西地区土地改革所取得一些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综上所述,陈诚领导的鄂西地区土地改革在国民党进行的所有土地改革中算得上是一个亮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鄂西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情况,让鄂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好处,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力的支援了当地的持久抗战,同时也为陈诚以后在台湾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泽江;;民国时期四川土地陈报记[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6年03期

2 唐潮;胡忆红;;抗战时期湖南县情调查综论[J];文教资料;2018年02期

3 张妮艳;;抗战时期鄂西地区的土地改革[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4 魏亚;;浅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贵州省在1935—1940年的田赋整理[J];才智;2015年31期

5 陈诚;;我与湖北(六)[J];武汉文史资料;2014年06期

6 王伟;叶媛秀;;民国时期河南地政工作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王伟;;中原文化对国民党在河南地政工作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3年07期

8 范松;;浅析抗战时期的贵州田赋征实[J];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03期

9 汪烈九;;陈诚在台湾的起落浮沉(中)[J];文史春秋;2006年02期

10 冯杰;;陈诚的两次婚姻[J];同舟共进;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黄道炫;;君臣师友之间——“围剿”期间的蒋介石与陈诚[A];蒋介石的人际网络[C];2010年

2 晨力;;《为地主“正名”的谬误所在》[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3 韩大成;;明代官绅地主控制下的佃户[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4 张一平;尚红娟;;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南为例[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杨奎松;;关于战后中共和平土改的尝试与可能问题[A];一九四○年代的中国(上卷)[C];2007年

6 来新夏;焦静宜;;鸦片战争前的地主与农民[A];南开史学(1983年第1期)[C];1983年

7 李蓉川;;鄂西地区震源断层面错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黄金河;方Q窳,

本文编号:2621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21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