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1937年间日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述论

发布时间:2020-04-18 00:47
【摘要】: 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中日两国围绕山东问题先后签定了一系列条约,根据这些条约,日军撤出了山东,山东的主权名义上交还了中国,但作为交换条件,日本仍保留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些特权,就为日本继续在山东进行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因此,1923年以后,日本对山东的侵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即由直接的军事掠夺转变为隐蔽的经济侵略,直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本文以1923——1937年间日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为研究对象,揭露了日本疯狂掠夺山东资源、破坏山东经济的历史事实。全文共分三大部分:日本对山东侵略方式的转变、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概况以及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造成的后果。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日本在山东侵略方式的转变及其原因。1922年后,日本不得不将山东“归还”给中国,但其并不甘心丧失在山东的侵略权益,仍利用条约的规定保留了大量的特权,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权利。这样,日本就改变了侵略方式,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侵略为辅。这一时期日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条约规定的特权,并力图扩大之;二是培植买办势力,勾结山东军阀,维护在山东的日商利益。 第二部分对日本在山东进行的经济侵略的实况进行了全面叙述,并分析了其特点。日本通过对工矿业、农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控制,继续操纵着山东的经济命脉。 工业方面,日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以“中日合办”的名义进行资本输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经济侵略,既可以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弥补日本资源的不足,又可以突破中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这一时期在山东“中日合办”的重点是矿业,日本利用这种合办公司,盗取了山东大量的矿产资源,本文以鲁大公司为例,探讨了日本的这种侵略方式。二是直接投资,在“合办”的同时,日本也没有放弃在山东的直接投资。这一时期日本在山东投资最多的是纺织工业,到1937年,日本在山东已经开设了9家纱厂,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青岛及山东的纺 织业。 农业方面,日本一方面大肆掠夺农产品,对其需要的农业原料进行 垄断收购,如花生和棉花的收购完全在日本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干预 农业生产,在山东最主要的就是.控制植棉事业。日本为满足本国纺织工 业的发展需要,强迫山东农民种植棉花,采取各种措施改良棉种,控制 棉花的生产和销售。 商业方面,日本一方面操纵着山东的对外贸易,,继续倾销商品和掠 夺原料,另一方面还进行走私活动。中国收回山东后,青岛港的对外贸 易虽已不再为日本所独占,但仍为日本所操纵。而且日本对山东的贸易 是极不平等的,日本通过青岛港大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工农产 品价格的“剪刀差”牟取了巨额的商业利润。除了利用合法的手段与山 东进行贸易外,日本还在山东进行非法的走私活动。特别是“丸·一八” 事变后,山东更成为了华北走私的中。C,1933年从大连走私过来的物 品 64%进。了山东。日本在这一时期走私出口的主要翩元、银元等贵 重金属,走私进口物品则五花/\.门,无所不包,以至于“无物不私”。 日本在山东的走私活动,破坏了正当贸易,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关 税流失。 金融方面,日本以银行为大本营,通过存放款、汇兑、贷款等业务, 控个州东的金融。华资银行虽众多,但资金薄弱,无法与资本雄厚且享 有特权的日本银行相抗衡。日本银行不仅垄断了存放款业务,控制了商 业汇兑,还在山东滥发纸币,排挤华资银行,严重破坏了中国币制的统 交通运输业方面,主要表现在日本控制了胶济铁路货运和青岛港的 航运。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至济南,是山东境内重要的交通干线。日 本控制了它,不仅可以调兵遣将,更重要的是,胶济铁路使山东经济与 日本发生直接联系,成为其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工具。中国收回山东 后,日本利用条约规定的特权,继续控制着胶济铁路,铁路的运输也主 要为日本服务。青岛港也是如此,无论在商业一J益上还是军事利益上, 对日本来说都至关重要,没有青岛港,日本就失去了进出山东的大门。 多 中国收回山东后,日本仍控制着青岛港的航运,其经营的航线,一直占 据着绝对的优势。 第三部分分析了日本侵略对山东经济造成的影响。山东的民族工商 业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之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衰败景象,山东 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日益恶化。日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严重摧残了山东 经济;阻碍了山东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近代山东的贫困落后。 总之,1923—一1937年间日本在山东的经济侵略,只是其全面侵略 中国的一个缩影。它既与日本准备全面侵华战争相关联,又为以后日本 对山东更大赚的掠夺作了准备;“七·七”事变后,日本对山东的经 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更为疯狂和野蛮的时期。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2005年2月卖气榜[J];男生女生(金版);2005年04期

2 曹大臣;;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日方档案资料[J];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3 叶广芩;顾大玉;;行走在异域之间[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4期

4 胡宝国;;日本印象[J];读书文摘;2011年07期

5 刘仰;;“啃老族”与宅男宅女[J];学习博览;2011年08期

6 陈卓威;姜黎;;二战后日本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探析[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7 ;日本十一月卖气榜[J];男生女生(金版);2005年01期

8 艾昕;;论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对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启示[J];前沿;2011年15期

9 萨苏;;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J];全国新书目;2011年09期

10 ;日本:“最熟悉的陌生人”[J];文史参考;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玉河;;日本的消防机构与消防工作——赴日消防研修的见闻与启示[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王华;杨悦;;日本健康损害救济体系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3 李国平;糜林;吉沐祥;李金凤;霍恒志;陈雪平;潘跃平;;日本促成栽培草莓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向[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曾南石;;日本石见银矿的矿化与蚀变特征[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纪凤翥;;方港惨案[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7 张翰卿;戴慎志;;国内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彭松建;汪段泳;;英、美、日家族制企业历史变迁的启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林乐界;宋建伟;;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A];2006-2007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胡起望;;日本的阿伊努人[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文;李士群:被“救命”的日本人送下地狱[N];长春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钮键军;假如失去中国日本将会怎样[N];财经时报;2005年

3 于颖 (编译);日本:关注育儿支援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科研局 周颖昕;日本环境保护的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早报记者 张明扬;日本上财年FDI创新高[N];东方早报;2005年

6 王义桅;日本错在哪里[N];东方早报;2005年

7 张定浩;日本 节约与德行无关[N];东方早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吴丹;日本游亮相林城[N];贵阳日报;2005年

9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 全民节能显长效[N];经济日报;2005年

10 见习记者 黄胜利;中国动漫倒在日本剑下?[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兵;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8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伟东;日本中小企业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安洋;日本特殊法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静;1923—1937年间日本对山东的经济侵略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朱海燕;日英同盟在日本侵华史上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枢盛;日本文化对其企业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乐平;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前景探讨[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赵凌冰;日本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妍蓉;日本土地征用的动态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南大学;2005年

7 丁亮亮;中国法律移植何去何从[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曾星;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看日美同盟的未来[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慧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林春雷;美、日、法三国税务会计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31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31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