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藏政策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04-19 06:53
【摘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格局,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藏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未能幸免于难。但是,由于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直接侵略迟滞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比内地晚了近半个世纪。因此,在1888年以前,西藏仍处于封闭保守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依然保持着清初在西藏建立的政教合一制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开始由自由竞争阶段开始向经济垄断阶段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在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角逐中,中国也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争夺的目标,而此时的中国仍处于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处境岌岌可危。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在清朝末年,推行了一系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化改革。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扼“亚洲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藏便同中国的东南沿海一样,被英、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置于其侵略中国的计划之内,他们妄图通过占领中国西藏地区打开从中国西南进入内地的门户,进而实现他们侵略中国的目标,最终实现在亚洲扩张的战略目的。十九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控制了尼泊尔,并以此为据点,把势力伸入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随后,英国又相继控制了哲孟雄、不丹,对我国西藏构成半包围态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俄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西藏的争夺。特别是英国发动第二次对藏侵略战争,英军攻入拉萨,强迫西藏上层签订了《拉萨条约》,使西藏局势变得更加危急和复杂。西藏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整顿西藏政务,挽回西藏武备政令废弛的局面,西藏的地位将难以确保,同西藏毗连的川、滇、甘、青将失去屏障,也会落入侵略者之手。于是,清政府在国际严重局势的逼迫下,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开始采取措施,在西藏“整顿藏政”。 1905年,清朝中央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推行“改土归流”,拉开了“整顿藏政”的序幕。赵尔丰的“改土归流”,涉及到川藏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土司制度、寺庙经济特权、土地制度、税收、社会风俗习惯等做了很多限制和重大的改革。赵尔丰的“改土归流”,突破和削弱了川边土司、寺院长期割据的局面,符合广大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赢得了广大藏族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但是,赵尔丰的“改土归流”没有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而是强迫大家接受他所提倡的孔孟之道的“礼仪”和“教化”,完全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来完成的,极大地损害了藏族人民的感情。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加深和扩大了民族之间的矛盾。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的颠覆,赵尔丰的改革也宣告结束。 就在赵尔丰在川西藏区轰轰烈烈地进行“改土归流”之时,张荫棠也于1906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藏“查办藏事”。张荫棠进藏之时,西藏的局势十分危急。由于驻藏大臣有泰奉行媚外路线,打击和压制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造成了清朝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汉矛盾十分激烈的政治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完全赢得西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须要有相应的政治措施。为此,张荫棠进藏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顿吏治。整顿吏治使张荫棠在西藏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大大树立了清政府在百姓中间的威望。与此同时,他还严厉打击了亲英分子,重用抗英人士,这就为他推行新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张荫棠的改革内容涉及到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族人民,要求民族解放,摆脱殖民地位,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深刻反映了当时风靡全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但由于张荫棠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农奴主的自身利益,打击了一部分满洲贵族的贪污受贿行为,引起了朝廷中一部分满洲贵族的恐慌和嫉恨,各种打击诽谤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听信谗言,怕他操之过急“激成事变”,于1907年7月调他到印度西姆拉与英谈判通商章程,撤回他查办藏事的权利,张荫棠的改革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张荫棠的改革半途而废了,但西藏的改革并没有因为张荫棠的离开而停止。相反,驻藏大臣联豫在当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继承了张荫棠的改革事业,接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西藏历史的发展进程。联豫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在张荫棠改革的基础上推行了新的改革措施,对军队的建设、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警察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联豫尊重西藏的特殊情况,采取慎重的、有限的、逐步深入的办法来实施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的改革生不逢时,许多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使他的改革最终以破产而告终。 清政府的“整顿藏政”是在中国遭遇到全面边疆危机,旧的统治体系难以维持下去的危机形势下被迫出台的,带有一定的专断性和强制性,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促进了西藏社会的发展,然而却导致了西藏地方与请朝中央矛盾的加剧,为帝国主义分裂中国提供了可乘之机,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仕谋;;是谁甘冒杀身险义葬七十二烈士[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2 周妤;;论清政府铁路决策的实施[J];前沿;2011年14期

3 侯艳春;;辛亥革命与北京[J];前线;2011年09期

4 刘江永;;清末美国帮日本吞并琉球群岛[J];晚报文萃;2011年19期

5 ;封面故事[J];文史知识;2011年09期

6 王立;;论清政府与中美《望厦条约》的议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何荣;;乾隆时期的新疆移民措施[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雷颐;;立宪何以输给革命?——答共识网网友[J];学习博览;2011年07期

9 雷颐;;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7期

10 蔡信;;辛亥革命背后的日本阴谋[J];世界博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权赫秀;;“自顾不遑,断难干预”——清政府对日本吞并大韩帝国的认识与反应[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3 李瑚;;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清政府的滥发通货问题[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4 路康乐;孙毓棠;;清政府对武昌起义的反应——最初的三周[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5 黄定学;;新见顺治版别钱介绍[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六期[C];2007年

6 高士华;;简论19世纪70~90年代的宗藩关系[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徐心希;;嘉庆、道光年间越南铜钱流入的原因与清政府的查禁政策[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郭蕴静;;试论清代并非闭关锁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9 宫明;;从清政府的策略看北伐太平军的失败[A];太平天国北伐史论文集[C];1983年

10 马学华;;功昭青史益留后人——张之洞阻止澳门永久割让的历史贡献[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年内还清政府拖欠的二十亿元工程款[N];人民日报;2003年

2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迟云飞;清政府为什么在九十年前灭亡?[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李斯颐;清政府与清末报业高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刘丹;清政府实行“宝星”奖赏制[N];团结报;2000年

5 吴建雍;从广东十三行看清政府对贸易的垄断(中)[N];学习时报;2007年

6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7 雷颐;“起死回生”的关键一折[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张莫莉;浅谈清末政府公债[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9 付蓉;难忘的百年国耻[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吴建雍;从广东十三行看清政府对贸易的垄断(下)[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英属印度西北边疆政策和中国西部边疆危机[D];暨南大学;2005年

2 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4 孙f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年

7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8 马啸;17至18世纪清政府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藏政策的演变[D];西藏大学;2011年

2 齐德舜;清乾隆攻打川西北大小金川战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宋立波;清政府卢汉铁路借款的利权维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艳;朝鲜巨文岛事件及清政府的对策[D];延边大学;2008年

5 冯振华;吕海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向秀兰;成渝铁路建筑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8 叶波;晚清东南亚契约华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郝秀;试析晚清关于西藏问题的对英交涉[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陈鹏辉;普适伦理:张荫棠劝导藏俗改良的文化诠释[D];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33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33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