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兵源问题浅探

发布时间:2021-08-12 15:4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挺进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试行新民主主义制度、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块重要的“试验田”。在长期艰苦的敌后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动员了千千万万的民众,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成为坚持华北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 本文以抗日战争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兵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阶段性社会矛盾的逐层分析,探究其问题所在的内外原因,来揭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兵源开发的途径和特点。为此,本文依据抗日根据地兵源发展及抗日战争发展的重合标准,分为抗日战争初期、抗战相持阶段前期、抗日相持阶段后期及抗日战争后期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有步骤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晋察冀边区兵源由单纯的量的追求,逐步演变到质与量并重发展,边区武装得以壮大的缘由结果,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 本文第一部分从抗战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创阶段,困扰其兵源发展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四个制约因素入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兵源发展的初步对策以及兵源量的极大扩展的模式,第二部分论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前期变化了的战略格局对于兵源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地进行兵源改造,实施求质发展,,极力扩大人民武装,实施全民战略。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战相持阶段后期,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刻,兵源在党的各种相应对策下的发展状况。它体现了根据地兵源在质量上进一步的要求,尤其是这一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志愿义务兵役制的制定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根据地兵源的质量,扩大了根据地兵源的基础,并使兵源发展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第四部分论述了抗日战争后期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反攻阶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保持根据地基本兵源质量提高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兵源基础的优化和扩大,意图通过这种潜在的提高,为抗日战争大反攻准备充足的高质量的兵源基础。 总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兵源就是随着抗日战争的阶段发展,根据战争局势发展的实际要求,通过量与质的交融和谐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65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抗战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兵源问题
    (一) 抗战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兵源的困境
    (二) 抗战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决兵源问题的措施
    (三) 抗战初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决兵源的成绩与不足
二、 抗战相持阶段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兵源的巩固发展
    (一) 相持阶段对兵源工作的新要求
    (二) 停止收编工作,改变兵源途径
    (三) 巩固人民武装,储备后备兵源
三、 抗战相持阶段后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兵源
    (一) 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兵源工作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 实行精兵简政,修养民力,增强兵源的养成能力
    (三) 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增强后备兵源力量
    (四) 实行志愿义务兵役制,进一步提高兵源素质
四、 抗日战争后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兵源问题
    (一) 发展人民武装,扩大后备兵源队伍
    (二) 开展双拥活动,优化兵源基础
    (三) 开展练兵活动,提高后备兵源军事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璐;;浅谈河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2 徐建国;;华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斗争”模式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6期

3 王晋林;;毛泽东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J];传承;2011年21期

4 ;百团大战[J];源流;2011年11期

5 小凌;;宁玉庭(1912-1943)[J];铁军;2011年07期

6 虞人荣;;智闯虎口送伤员[J];铁军;2011年07期

7 原创泉;;老红军带领我们反“扫荡”[J];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11期

8 岳谦厚;张美宏;;太行烽火与中国革命[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1年08期

9 曹鸿茂;孟秀玲;周善平;;打造雪枫刀[J];铁军;2011年08期

10 郭新虎;;岗上村抗大一分校及女生队址考[J];党史文汇;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德;抗日根据地肃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翁有为;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D];南开大学;2001年

4 刘润民;战争·革命与吕梁山区社会之演变[D];山西大学;2007年

5 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会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旭清;心灵的记忆:苦难与抗争[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7-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文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兵源问题浅探[D];山西大学;2004年

2 罗华;抗日根据地青年运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珏曦;抗日根据地人权建设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4 张贺男;国际友人眼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乡村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红丹;抗日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定;山西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初探[D];山西大学;2005年

7 周江平;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述评[D];湘潭大学;2006年

8 王凤兰;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艳兵;北岳区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朱心明;抗日根据地治理会道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5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35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