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甲午战争前夕围绕朝鲜的中日外交交涉

发布时间:2020-04-23 21:13
【摘要】: 甲午战争前夕,中、朝、日三国的关系尤为错综复杂。1868年,经过明治维新改革的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了满足本国资产阶级对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需求,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并将其魔爪首先伸向了地处亚洲大陆要冲的朝鲜。日本势力对朝鲜半岛染指,必然会危及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在朝鲜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朝间传统的宗藩关系对于当时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清廷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它使得日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彻底的吞并朝鲜必须彻底的割断其与清朝的这种传统关系。为此,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巧妙的使用“合法”的“讹诈外交手段”与清朝进行交涉,力争将满清王朝在朝鲜的影响降至最小;另一方面积极地加紧备战,力图待时机成熟之后彻底的实现其吞并朝鲜之野心。然而此时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一方面力图全力维持其与朝鲜200余年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又奉行“避战自保”的外交政策,努力避免与日本的正面冲突。清政府在外交决策中的软弱之举大大助长了日帝的嚣张气焰。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以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为契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这场中日纷争之中,朝鲜堪称是最大的受害者,虽其不乏有一定的抗争,但限于国力而收效甚微,故而只能充当中日两国的战场。 全文共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阐述中日两国对朝鲜的外交策略。这里主要从日本制定对朝鲜侵略策略的社会根源、“大陆政策”的形成以及在日本的侵朝意图日趋明朗化的大背景下,清朝对朝鲜内政外交“向不过问的政策”逐渐向“全面干涉政策”转变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第三章主要阐述战争前夕中日两国围绕朝鲜问题的交涉。这里主要从中日两国在协助朝鲜镇压甲午农民起义时的出兵、撤兵问题及其中朝日三国围绕这些问题的交涉三大方面加以论述。这里着重分析,,中日两国基于各自利益在朝鲜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激化的过程,特别是围绕撤兵问题的外交交涉,深层揭示甲午战争爆发的外交背景。 第四章通过对中日之间围绕朝鲜问题的一系列交涉及和谈历程的阐述,进一步揭示日本蓄意发动对清战争的本质。同时指出:清政府在对朝问题上的一再妥协退让态度不仅助长了日本的嚣张侵略气焰,而且亦将自身置于一被动的境地,这亦是导致其日后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一重要因素。 第五章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强;试论甲午战争前夜中、日、朝三国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郭墨兰;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J];东岳论丛;1995年01期

3 赵丕强;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和”的原因[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贾熟村;李鸿章与甲午战争[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5 关威;甲申事变与李鸿章、伊藤关于朝鲜的交涉[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李育民;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J];近代史研究;2004年02期

7 傅玉能;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95年01期

8 刘伟;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98年02期

9 陈贵宗;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各自决定派兵赴朝的原因[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10 谢俊美;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活动——写在《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之际[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638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38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