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0-05-10 12:46
【摘要】: 胡愈之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胡愈之在1919——1949年期间的活动及其所撰写的文章,探讨了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前进发展历程,并对近代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做了相关论述。以期通过对胡愈之的研究来探寻一代知识分子是如何追求民主与科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纵向论述了胡愈之与新文化的同步发展历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多次撰写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响应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写作。随后,他又以一种极为开放的心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亲赴苏联访问,接受社会主义文化。当中华民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时,胡愈之又与文化界的人士力促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则是从新闻出版、近代文字改革运动、文学思想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胡愈之所取得的成就。在胡愈之的新闻出版实践中,他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出版思想的基础,并在新闻出版的实践中体现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同时,他在编辑出版刊物中提出放眼世界的开拓性编辑方针。作为一位世界语学者,胡愈之毕生关注世界语的发展,并积极促进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在汉字改革的历史中,他积极推动汉字的拉丁化运动,力图使大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文学艺术方面,他还积极向国人传播西方先进的文学理沦和方法,翻译西方著名的文艺作品。对于反映社会主义成就的苏联文学,他更是以探索一种革命道路的态度来学习。胡愈之在融合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即:在文学创作中既要秉承民族传统的精华,创作民族的文学,又要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的这些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部分是在中国新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对胡愈之近三十年来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总结。他文化思想中的大众化因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普及;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促 进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时代的客观要求下,他实现了文字作为意识形 态领域的代表为社会政治服务。这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他对于近代新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胡愈之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步发展。作为一名文化人,他在近代 新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友;;参政议政的英才胡愈之[J];同舟共进;1996年10期

2 范岱年;;胡愈之和《东方杂志》[J];出版史料;2007年01期

3 ;胡愈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J];新文学史料;1986年02期

4 俞湘文;;缅怀胡愈之先生[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5 赵晓恩;胡愈之和邹韬奋的战斗友谊[J];新文化史料;1997年01期

6 胡国枢;;德才兼备的胡愈之[J];编辑学刊;1986年02期

7 沈伟,王科瑛;胡愈之编辑思想论略[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8 周惠斌;文人情怀悼“亡友”[J];阅读与写作;1994年04期

9 吉少甫;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建国初期胡愈之在出版署的活动纪要[J];编辑学刊;1996年04期

10 洛丁;首都新闻出版等各界人士举行座谈会纪念胡愈之同志诞辰100周年[J];出版参考;1996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晓东;;胡愈之:从编辑室走出来的出版巨匠[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2 叶楠;;试论瞿秋白与新文化[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3 董锦瑞;;胡愈之与百年《东方》[A];中国编辑研究(2005)[C];2005年

4 陈辽;;瞿秋白与胡愈之[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5 ;建设南铝新文化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A];福建企业文化在创新——福建省企业文化创新研讨暨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孙逸忠;;胡愈之主持的星洲寿郭活动[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陈辽;;瞿秋白与胡愈之[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8 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兼论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王继华;;教育新文化的时代意义[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林理明;;略论张仲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书刊出版史上的历史性的贡献[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雒海军;培育新文化 建设新西飞[N];中国航空报;2003年

2 祝毅晶;对一种新文化的恐惧与希望[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3 本报通讯员 刘贵胜;新文化引领塔城农村[N];伊犁日报(汉);2007年

4 天鸿;天津一汽为车展注入新文化[N];中国工业报;2004年

5 ;新时代 新文化[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孔丽频;树立短信新文化迫在眉睫[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郑永年;人本中国:新文化的构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改变增长模式是一次“新文化”变革[N];中国经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甘文瑾;《徽娘宛心》主打两张牌[N];中国电影报;2006年

10 赵凤华;大学是新文化的孵化器[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4年

2 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孟远;歌剧《白毛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文;《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D];复旦大学;2009年

6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龚鹏;邹韬奋启蒙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苑红;胡愈之与近代新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仁保;走向革命:胡愈之的早期思想研究(1914-1934)[D];安徽大学;2010年

3 齐艳苓;毛泽东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新文化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闵融融;论“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芳;胡愈之早期对外报道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邢康;简论新中国成立前胡愈之的政治活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华;邹韬奋与中国近代新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大千;胡愈之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陈文龙;新文化报企业营销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妍;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7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57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9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