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苏张鼓峰事件
发布时间:2020-05-12 02:56
【摘要】: 1938年7月,在我国吉林省的张鼓峰地带发生了日、苏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苏联称“哈桑湖事件”)张鼓峰位于珲春的防川村,这里是中、俄、朝三国交界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实行大陆政策,严重威胁着苏联远东的安全,两国相对平静的关系被打破。日本扶植清朝废帝在东三省建立“满洲国”后,日军与苏军在“满”苏边境上就直接对峙起来,边界冲突不断发生,两国关系演变成武力对抗。其中张鼓峰事件是规模较大的一次日苏之间军事冲突。 本文试图从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的多边政治关系的发展演变入手,论证张鼓峰冲突不是一般的边境武装冲突,它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通过对此次冲突背景、经过与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张鼓峰冲突对东北亚局势的重大影响。 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日俄战争后远东局势及张鼓峰事件前的日苏关系。一是从日本、苏联在远东的军事活动上来分析日苏关系的变化。二是分析日本和苏联在“九一八”事变后所采取的远东政策。 第二章主要论述日苏张鼓峰冲突原因、过程及结果。张鼓峰事件的直接起因,是对规定该地区的国境线的条约即1886年《中俄珲春界约》的解释不同。苏方认为该地区国境线应为经过张鼓峰的峰项,张鼓峰属于“满”苏两国共有,以峰项为界各一半。日方认为该地区国境线应在张鼓峰的东侧经过,整个张鼓峰属于伪“满洲国”领土。1938年7、8月间,日苏双方在张鼓峰地区发生激烈的战斗,最终通过谈判停止了军事行动。此次冲突以苏军占领张鼓峰日军撤出而结束。双方在此次战斗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兵器,伤亡人数也较多。 第三章主要论述张鼓峰事件的影响。张鼓峰事件虽然是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日本大本营经过研究,认定苏联这一时期无意出兵,于8月22日正式下令攻占武汉及其附近地区。又于1939年5月,在东北的西部诺门坎以西地区,对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苏蒙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一次日军遭到惨败。经过这两次“北进”试探而碰壁,日本只好把侵略扩张的方向指向南方。苏联虽然在两次冲突中取得了优势,但却没有急于向日本出兵,而是于1941年4月与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张鼓峰事件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日苏关系的演变和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走向。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65
本文编号:2659527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65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武向平;日本对德政策研究(1936-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双波;罗斯福政府时期的美国东北亚政策研究(1933-1941)[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刘艳婷;日伪时期《滨江时报》《滨江日报》对苏宣传报道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9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5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