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堂师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3:22
【摘要】: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育才兴学”的呼声下,西方教育体制引入中国,各级各类学堂相继创办,绵延千年的科举制被停废,传统教育体制与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学堂的兴起和推广,造就了学堂教员这一新的社会职业人群,,他们是影响清末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认识清末教育变革的一个特定的观察对象。 清末学堂师资队伍由新、旧知识群体混合而成,其来源基本有三,即科举出身的旧学之士,国内学堂培养的毕业生,以及留日归国学生。在这些不同的教员成分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从旧学之士转化而来的教员群体。清末学堂之所以成为科举之士的流向目标,一方面与学堂师资缺乏的现实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清政府为解决科举废除后读书人的出路问题作出的制度安排。但无论其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学堂师资队伍,这一情形都表明,在教育体制转轨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旧式读书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仍然有机会完成身份的转换,保持其原有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随着学堂教育的发展,教员队伍的扩大,清政府逐渐形成对学堂师资的管理规范,围绕教员的聘任、考核、资格认定等,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学堂教育初兴、师资匮乏的背景下,这些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很难落到实处。从教员的待遇看,清末教员的薪资状况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自身的知识资历、受聘学堂的类型等等,也因地区的差异而不同。学堂教员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相比较,其薪水虽然难说丰厚,但仍然是值得羡慕的职业。 清末的学堂教育事业处于初创时期,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员在知识结构上的新、旧分野十分明显。学堂教员中虽然不乏知识素养、执教水平较高者,但由于旧学之士为数众多,不少所谓的新学之士也名实难符,直接影响着学堂的教育水准。教员队伍中的新、旧之分,也体现为思想与观念上的差异。在清末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学堂教员在知识取向与政治立场上的矛盾与冲突,可以看作是清末知识界的一个缩影。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广芬;试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师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王慧;论近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演进及存在的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3 王振忠;;从徽州到江南:末代秀才的生活世界(上) 日出而作[J];读书;2006年08期

4 张彬;留学生和浙江教育近代化[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6 谢长法;清末民初中学的发展及其师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7 刘华;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教师待遇问题初探[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李玉;;论晚清实业教育的师资来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沈洁;废科举后清末乡村学务中的权势转移[J];史学月刊;2004年09期



本文编号:2665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65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b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