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上海游民改造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3:50
【摘要】: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政治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开展了一场涉及全国、规模巨大的社会改造运动,其中上海尤为突出。建国前的上海被称为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是各种社会黑恶势力的集散地,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基地。总之解放初期的上海社会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犬牙交错,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最能体现上海社会特征的游民大量地游荡于上海的街头巷尾,是一股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引发社会动荡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来说也是一次管理、执政能力的考验,社会各界也对此广为关注。 建国初期上海的游民数量众多、组织严密、结构庞大、活动猖獗、影响恶劣。在社会各界的一致要求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由上海市民政局联合上海市公安局共同行动采取突击收容和大收容的方式,于1949年12月至1958年3月初结束,前后共收容游民69573人,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性质,按照不同时期的收容的重点,分别安放在不同的教养机构。随后按照中央内务部“政治思想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改造与安置相结合”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上海市民政局所属各教养机构开始对在所游民开展改造工作。 首先针对游民游手好闲、游惰习气、腐化堕落的特点,对他们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按照由浅入深的思想改造规律,这一工作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政策与纪律教育、阶级教育、爱国守法教育、劳动与前途教育等,经过教育后大部分游民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决心改过自新、积极参加劳动,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其次,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游民改造条件的变化,在教养机构内外开展劳动生产,扭转他们不劳而获、坐吃山空的思想,改造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最后,试图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游民问题,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的方式进行安置就业改造,因而上海市民政局一方面着手建立农场,移送游民外遣农场、垦区安置就业,其主要的疏送方向是苏北垦区、皖南白茅岭农场两个规模较大的改造场所;另一方面坚持以社会就业安置为主的处理方针,积极主动联系上海市的用人单位及其甘肃、青海、新疆等单位,以随地安置就业的方式参加劳动生产。这样被收容的游民经过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改造内容和方式,普遍的改掉了游惰习气、掌握了生产技能、走上了工作岗位、完成了改造任务、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尊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7
本文编号:2677103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慧;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乞丐问题的治理及其历史经验[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7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