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
发布时间:2020-05-25 02:20
【摘要】:意识形态控制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变革和转型时期,意识形态控制成功与否对改革的成败和国家的命运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晚清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清政府力图加强对民众尤其是新型知识群体的思想控制。本文选择清末新政这一时期,力图勾画出清政府的意识形态控制体系及其变化,较为详细地阐述清政府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相关措施,并探讨清政府意识形态控制最终失败的原因。文章分为如下六大部分: 一、官方意识形态的调整 只有首先了解近代以前清王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它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在近代之前,清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是以御定程朱理学为核心,以满族传统萨满教信仰和蒙藏黄教为辅助的混合体系。在这套意识形态体系中,士人的经世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程朱理学成为压制臣民的工具。当时,还存在许多和官方意识形态有不同对立程度的非官方意识形态,它们或者被视为异端,或者被斥为“邪说”,受到官方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镇压。基督教在当时也被划为邪教范畴。近代以来,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来自西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权思想的冲击,以及依靠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合法地位的基督教的影响,清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维持意识形态统治地位,清政府被迫对官方意识形态做出了一定的调整。首先是逐渐恢复了理学的经世精神,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理学经世”成为当时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甲午战争之后,“中体西用”思想逐渐取代“理学经世”思想,成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核心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官方意识形态就是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核心。适时的意识形态调整是国家实施意识形态控制的必要手段之一,晚清官方意识形态调整的目的也在于此。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新政时期的演变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清代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可以分为政权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专门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类。中央的礼部和地方各级政府构成了清代政权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主 6 体,此外理藩院、翰林院、詹事府等机构也担负与意识形态控制有关的工作, 可以被看作是政权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学校和宗族是清代两个最 重要的专门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校包括中央的国子监、地方各级官学以及 形式多样的各种民间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御定程朱理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 容,官方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和考试等方式灌输给学生。在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 在的宗族由于其严密的制度和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家规,也成为清代的主要专 门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清末新政时期,学部的建立使清王朝的政权性意 识形态国家机器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学部取代礼部成为中枢意识形态国家 机器。但是,礼部仍然存在下来,并且继续发挥作用。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使各级学堂成为清末最重要的专门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清政府也非常重视学 堂在意识形态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大力兴办官报,建立起 传统社会没有的传播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三、新政时期意识形态控制制度的变革和延续 科举、国家祭祀、旌恤和圣谕宣讲等一系列制度共同组成了清王朝的意识 形态控制制度,这是清代意识形态控制体系的又一主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长 期以来主要被看作是传统中国的一种选官制度,事实上它同时还具有极强的意 识形态控制功效。晚清以来,由于受到改革势力的攻击,科举制度在清末不得 不走向消亡。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努力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弥补科举制度灭亡 之后造成的意识形态控制漏洞,但是,无论如何努力,科举制度的废除还是给 清王朝的意识形态控制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他各项制度在清末新政时期作为意 识形态控制手段继续存在,陷入危机的清政府也积极利用它们来对民众实施思 想控制。为了适应需要,加强它们的控制功能,清政府还对某些制度做出一定 程度的调整。 四、教育改革中的意识形态控制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影响最大的改革运动。教育改革的目的本来是为了 通过引进西学,培养人才,挽救王朝统治危机。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展开,对 学生实施意识形态控制,防止学生接受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政治思想的影 响迅速成为清政府关注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清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 首先是制定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十字教育宗旨,这一宗旨是“中 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具体化的产物。其次是在课程的设计上突出了以经学 7 为核心的“中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的数量和课时的安排上“中学” 都占有优势地位。第三是在教科书的选择上严把思想关,对教科书实行官方审 定政策。第四是制定了严格约束学生思想言行的学堂条规,采取了种种防范措 施。派学生出国留学也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对留学生的思想进行 监控,清政府同样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在留学人员的选派上强调政治标准, 制定约束留学生思想言行的章程,在留学生所在国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机构 并派员管理等等。 五、新政时期的新闻出版控制 晚清以来,报纸逐渐传人中国,尤其是甲午之后,中国民间掀起了兴办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57
本文编号:267939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5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全有;;清末的舆论失控与政府应对[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2 苏全有;;清末舆论缘何失控[J];求索;2010年12期
3 张运君;;晚清报禁方式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昌善;我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训华;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学文;清朝新闻控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侯庆凯;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D];吉林大学;2008年
3 吴海萍;论清末新政中的集权[D];扬州大学;2008年
4 黄杏枝;清代小说中的广东商人形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9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7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