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政治与公众同情视域下的沈崇案

发布时间:2020-06-01 11:01
【摘要】:1946年12月24日晚发生的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遭到驻华美兵强奸一案,是中国革命史上一起具有特殊意义的案件。就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大规模的学生抗议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并最终导致美军撤华、国民党统治垮台。在整个过程中,媒体的参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1946年沈崇案为研究对象,在对共产党、国民党、民营三方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各方力量控制之下新闻报道背后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试图探索出共产党是通过何种媒介手段一步步引爆公众的同情情绪,从而左右案件以及由其引发的“第二条战线”的走向,并最终在这场与国民党的政治博弈中取得胜利的。根据案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大致可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到第四章为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历史描述的方法,对沈崇案发生的经过进行详细地梳理,即案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主要通过当时报纸上的相关新闻报道内容,辅之以档案史料及亲历者回忆录等文献,还原一个历史语境下的沈崇案。第二章是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沈崇案发生后,共产党方面是如何对该案件进行报道的进行深入探究。该部分选取国统区的《新华日报》和解放区的《解放日报》为考察对象,分别将两份报纸中关于沈崇案的报道从报道数量、报道时间、报道体裁、版面安排、报道主题等方面进行新闻学角度的考察。该部分旨在展现共产党媒体“建构”下的沈崇案。第三章则是对国民党方面的新闻媒体对沈崇案的报道进行研究,选取《中央日报》作为考察对象。对有关沈崇案的稿件进行统计梳理,从报道数量、报道时间、报道体裁、版面安排、报道主题等方面进行新闻学角度的考察。该部分旨在展现国民党媒体“建构”下的沈崇案。第四章继续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沈崇案发生后出现的民间声音加以呈现。重点考察了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态度和观点。通过对相关公开发表的言论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该群体在评价沈崇案时,出于对社会稳定的渴望和对公众极端情绪的恐惧,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政党报纸的矛盾态度。该部分旨在体现民众的声音。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根据具体史实和史料,将沈崇案逐渐发展演变为全国性政治风潮的过程展现出来,说明沈崇案作为加速国民党统治垮台重要动力的特殊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变化的深层原因。重点对沈崇案发生发展过程中,媒体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在对前面分析的思考和总结基础上,探究作为新闻事件、政治手段和情感依托三重“身份”下的沈崇案彼此之间的关联,试图揭示出媒介、政治、公众同情三者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同时,讨论沈崇案过去之后的问题。以案件当事人的命运和归宿为线索,探究对于沈崇案的讨论如何从追求公平正义转向爱国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206;K2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玉为;;论大众媒介对“网游青少年”形象的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11期

2 王晶;;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受众观[J];新闻知识;2011年09期

3 曾润喜;刘琼;;政策传播与政策变迁的关系——基于“农民工”公共议题的实证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4 杨剑锋;;广场舞、瑜伽与体育的品味[J];体育科研;2017年05期

5 施延吉;胡晓林;;论清末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及历史意义[J];传播与版权;2017年07期

6 杜萍;;从我国主流媒介对非洲形象的建构看议程设置——以人民网为例[J];网络财富;2010年18期

7 陈力丹;王晶;;“伪真实”:媒介建构中的仪式景观——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观察访谈与媒体报道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魏宝涛;;《文艺报》与“十七年”大众读者批评舆论建构[J];南都学坛;2012年03期

9 邓庄;江珍珍;;城市景观的媒介建构——以株州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张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建构[J];东岳论丛;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根源;媒介建构现实:理论溯源、建构模式及相关机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振羽;媒介、政治与公众同情视域下的沈崇案[D];安徽大学;2018年

2 段慧泉;网络新闻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刘爽;媒介建构城市公共空间[D];暨南大学;2015年

4 赵梦溪;社会“相对弱势”心态的媒介建构[D];南京大学;2012年

5 王杰;场域理论视阈下重庆城市形象的建构[D];重庆大学;2012年

6 崔媛媛;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熊裕娟;多种话语,多面沈浩[D];安徽大学;2013年

8 宗志远;《人民日报》(1997-2016)对香港形象的建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9 马琨;乌鲁木齐市青少年媒介素养状况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吴琼;风险社会视域下垃圾焚烧项目的媒介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91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91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0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