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中的退社风潮
发布时间:2021-08-10 11:32
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农村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农村发生了巨变。从历史上看,这次变革有成功的,也有失误的。如何从这场变革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当前农村建设,十分重要。运动后期的退社风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考察社会原因为主线,借助历史综合分析法及其他相应理论,对建国初的这一特殊现象进行历史解读,探讨风潮的缘起和现实启示。 作为一场宏大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成功的。但在后期的发展中,暴风雨般的集体化方式给中国农村带来挫折,使一些农民对合作化失去信心。这一时期部分地区农民闹“退社”风潮就是重要表现。从1956年秋收前后全国不少地方开始出现闹社、退社现象,进而形成一股风潮,很快蔓延各地农业社。虽然风潮不是合作化高潮时的主流,但其涉及范围较广,全国各省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退社现象,而且个别地区的合作社全面垮台。波及到的农业合作社、退社社员以及其行为表现等,差别很大。 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首先,1955年后合作化发展过快,导致一部分农民不适应合作社的生活方式。多数地方,建社速度相当快,而且规模普遍很大,严重脱离实际生产环境。生产关系改变过快,超越了群众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农民们无法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办社的积极性也大大受挫。其次,随着农业合作社的急剧增加,一些合作社的管理混乱;加上各级干部的官僚主义严重,使农民不满情绪高涨。生产工具和技术、资金的短缺是这一时期合作社的突出难题;而领导人才的不足又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官僚主义的严重使很多地方的农民入社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再次,伴随着生产、管理问题的发生,部分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这是农民退社的最直接的原因。其实,高级社办得好坏、能否巩固的基本环节,就在于能否增加生产与增加收入。农民要求转高级社的主要希望是寄托在这方面,某些农民对转高级社的最大顾虑也在这一方面。1956年,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增产增收不多,或没有增产增收,甚至减产减收。这样一来,一部分富裕农民“发家致富”的欲望破灭了。于是,退社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 退社使一些地方的合作化受到挫折;影响了农业生产,损害了合作社的形象;引发了干群矛盾,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党内滋生了“左”倾思想。 这场风潮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和启示是深刻的: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则,任何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变革都将适得其反;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加强民主,防止强迫命令;农村改革和建设中要关心农民的疾苦,要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宗旨和目的;改造小农经济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7
本文编号:2695458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7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农业合作化概况
二、各地退社风潮
(一) 自发的退社现象
(二) 退社的几种类型
(三) 退社风潮的平息
三、退社风潮的原因
(一) 合作化发展过快,一部分农民不适应合作社的生活
(二) 一些合作社管理混乱,官僚主义严重,农民有不满情绪
(三) 部分农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四) 一部分富裕农民“发家致富”的欲望
四、退社风潮的影响
(一) 一些地方合作化受到挫折
(二) 影响农业生产,损害了合作社的形象
(三) 引发了干群矛盾,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四) 滋生了“左”倾思想
五、退社风潮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一)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原则
(二) 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防止强迫命令
(三) 要关心农民的疾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 改造小农经济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进四;建国初期甘肃中部农业合作化运动[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5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69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