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3:42
【摘要】: 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曾经影响过他的时代。本文以章士钊的近代新闻活动这一研究空白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他的近代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希望从纵向上深化、从横向上开拓章士钊研究,并且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有所补益,对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本文分九章二十三节,现摘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章士钊从《苏报》直到《甲寅》周刊近30年的新闻实践。 第一章,以“《苏报》案”为中心,探讨了章士钊1903年前后的办报活动。指出解读“《苏报》案”,章士钊是关键。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章士钊此后选择“苦读救国”的原因。 第二章,以《中等国文典》和《逻辑指要》为中心,首次探讨了章士钊“苦读救国”时期在语言学、逻辑学方面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以后章士钊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影响,即治学与办报的关系。 第三章,论述了章士钊在“二次革命”前后的新闻实践。《民立报》、《独立周报》时期,他坚定了“独立言论”的新闻立场,秉持“朴实说理”的态度,为社会进言。本文第一次探讨了章士钊出走《民立报》的原因以及章士钊与《独立周报》后期转向问题的关系。 第四章,研究章士钊《甲寅》杂志时期的新闻活动。在此期间,章士钊严谨的文风和公允的评论,成为《新民丛报》和《新青年》之间社会舆论的楷模,他的社会影响达到了巅峰。从《甲寅》月刊上,人们已经能够感觉到新文化运动山雨欲来。由于《甲寅》主编章士钊的开放态度,陈独秀、李大钊等得以在《甲寅》上预演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讨论章士钊1917—1927年之间的办报活动。对《甲寅》日刊前后章士钊的调和论进行了理论盘点,总结调和论的短暂实践。调和论是一种政治法则,而非政治思想。章士钊引进调和论,是为了对抗袁世凯、培育中国国民的民主、法制和秩序意识,然而南橘过淮成枳。《甲寅》周刊时期章士钊政治上全盘否定代议制,文化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经济上主张农村立国,走向“全面反动”。这是他追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传统文化、经济发展道路的一次全新尝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和对中国国情的错误估计,这次尝试最终成为一次失败的探索。本章还讨论了章士钊与其它近代报刊的关系。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章士钊新闻理论和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探讨章士钊新闻思想的理论部分。包括章士钊新闻思想的理论来源;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章士钊对于新闻自由、新闻从 业者素质的论述、章士钊论新闻与法制的关系等,这些思想中有许多 真知灼见,对于现当代中国新闻事业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讨论章士钊有关新闻业务的理论。包括章士钊关于新闻 从业者自身的业务理论和章士钊的读者理论。研究章士钊与读者的交 流往来,可以看出章士钊读者创造媒体的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第八章,主要探讨了章士钊的新闻特色。包括章士钊的新闻业务 创新,文体、文风创新以及他对新理论的研究、关注。以章士钊对马 克思主义、近代心理学的研究和推介为中心,首次探讨了这个历来被 忽视的问题。另外把章士钊和梁启超等中国近代新闻家进行比较,分 析了章士钊新闻思想的优点和不足,总结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其发 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般特点和所遭遇的共同困难。 第九章,讨论了章士钊与近代新闻人才群体的关系。先是综合论 述了章士钊在中国近代新闻人才群体中的贡献和地位,章士钊对于这 个群体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团结人才,可以说他 是这个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重要的开创者、慧眼的伯乐和殷勤的中 介。随后通过对章士钊与李大钊关系的个案研究,说明章士钊在近代 新闻人才发现、培养方面的深度特点。 结束语。针对前面的论述,试图对章士钊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中 的贡献给予一个公允的评价和合适的定位,也是对本文的一个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57;K2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敬三;异议三则[J];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06期

2 金梅;章士钊与鲁迅之间的历史公案──现代文化史札记[J];文学自由谈;1995年03期

3 汤小薇;;浮世零丁洋上客——章士钊的《澳门四绝》及其他[J];乡音;1999年08期

4 姚金果;陈独秀与章士钊的交往[J];党史文苑;2005年01期

5 卞孝萱;关于《柳文指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章士钊最后一次斡旋之旅[J];共产党员;2010年13期

7 ;李苹香:两位才子一生不忘的名妓[J];章回小说(中旬刊.专题版);2010年08期

8 王吴军;;胡适的锋芒[J];吐鲁番;2010年04期

9 王一佳;第一架降落在香港的大陆飞机——章士钊最后一次去香港[J];党史纵横;1997年07期

10 郭华清;章士钊与《民立报》[J];安徽史学;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杨;;从深层叙事结构视角看新闻理论的转向[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2 刘卫东;荣荣;;构筑精神殿堂 点燃理想之光——当代新闻理论教学探索[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3 邹小站;;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认识——章士钊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一个方面[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4 杨琥;;严复与章士钊关于“民约论”的论争[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5 赵永华;;俄罗斯新闻教育及新闻理论的发展演进[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6 丁柏铨;;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研究三题[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7 唐远清;;中国新闻理论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及成就[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8 王德昭;;秦力山——从改良到革命[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9 丁淦林;;谈谈新闻学研究中的三个“并重”[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10 何梓华;;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姬振江;打好扎实的新闻理论根底[N];甘肃日报;2004年

2 启功;写在《章士钊全集》出版之际[N];人民日报;2000年

3 韩淑芳;章士钊遗憾香港[N];中国档案报;2002年

4 王泽华 张芸;新时期党的新闻理论的五大贡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5 杨 虎 周 婧;“文虎”章士钊:复杂多面的一代报人[N];中华新闻报;2004年

6 詹红旗;毛泽东与章士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N];中国档案报;2001年

7 广晖 春光;新闻理论的创新[N];河南日报;2010年

8 秦志希;由关键词看新闻理论的变迁[N];中华新闻报;2001年

9 ;本报两篇论文获一等奖[N];宜春日报;2011年

10 ;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旧居往事[N];连云港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日;章士钊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3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培军;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吴建铭;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朱联平;晚清、民初及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党监督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张振亭;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学术与政治话语下章士钊报刊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江程林;章士钊救国思想研究(1902-1927)[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蒋菲;章士钊政治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张秀梅;章士钊新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于慧施;章士钊在《民立报》时期宪政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6 滕峰丽;从前、后《甲寅》看章士钊的思想转变(1914-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斐;公共新闻理论对中国新闻写作的影响[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8 郑英春;章士钊《调和立国论》再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董虹江;章士钊的政体观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夏泽友;当代新闻理论纵向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9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19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