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
发布时间:2020-06-25 14:06
【摘要】: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近现代以来,对其的报道和评价又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属罕见。本论文以学术界尚未系统整理研究的1898年8月至1902年4月期间的《中外日报》关于义和团的报道和评论等作为主体材料和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和分析,研究和探讨该报对于这一运动的倾向性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动向和民众心态,同时也对现当代以来的有关义和团的研究资料进行一些基本的探索和补充。 全文结构上以时间为主轴,除绪论、结语两部分外,文章主体内容考察《中外日报》对义和团运动的初起、发展、高潮、失败四个阶段的报道评论。具体写作时,将结合该报对义和团运动的报道、评论以及该报与同时期沪上《申报》、《新闻报》等报的异同点等展开一定的论述。具体框架如下: 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基本框架,并重点概述《中外日报》的基本概况。 第一章阐述《中外日报》对义和团运动初起阶段的报道评论,关注时间从1898年8月《中外日报》创刊始至1900年春为止。首先,《中外日报》对清廷内政不修,外患叠起的局面痛心疾首、忧心忡忡,建议政府维新自强;其次是对此伏彼起的教案深度关切,视之为“心腹之患”,思考其由来并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对义和团的关注始于大刀会,认为只是乱匪“闹教”,随着义和团的壮大,担忧日甚一日,提醒政府应该及早防范,全力剿除。 第二章阐述《中外日报》对义和团运动1900年春夏间发展阶段的报道评论。义和团在直隶、京津地区的急速发展,成为《中外日报》关注的焦点。该报分析了义和团的源流、性质、口号、神术等,并从民族危机、义和团擅造谣言、清廷官吏主剿不力等方面探析义和团发展的原因。同时为避免可能即将全面爆发的中外战争献计献策,力图消弭内忧外患,全面扭转危局。 第三章阐述《中外日报》对义和团运动高潮阶段的评论报道。即八国联军进攻京津、清政府宣战到北京陷落期间的报道评论。《中外日报》强烈反对清廷对外宣战和招抚义和团,理性分析战争发动的根源,对列强派兵进驻中国及与列强议和等举措提出了自己的主见,同时和沪上同时期的一些报纸一样,热烈拥护“东南互保”。 第四章阐述《中外日报》对义和团失败阶段的报道评论。核心点是战后的“中外议和”与“新政”的推行。同时深刻反思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以及提醒国人防范俄国在东三省的霸权行径。 结语部分,总结《中外日报》在有关义和团运动报道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阐明其维新的特色和敢言的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6.7
本文编号:2729251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宝成关,田毅鹏;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岑洪;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石烈娟;《新民丛报》的立宪宣传[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吉莲;《大公报》与清末妇女解放[D];河南大学;2005年
4 姚颖冲;甲午战争期间的《新闻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况落华;《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9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2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