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19:34
【摘要】: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蕴藏着丰 富的理论内涵,迄今尚无专著面世。其理论价值表现在:由于中华民族自觉的本 质是民族共同体自觉和民族现代性自觉合二为一的过程;中华民族的族体结构具 有独特性;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外源性”的等因素,因此这一研究必须借鉴有 关民族理论和现代化理论分析中华民族自觉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然而,上述因素 又决定着中华民族自觉进程除体现民族自觉的一般规律外,又势必呈现出复杂 性、曲折性与独特性,因此,本文试图以历史学、民族政治学、民族学等理论和 研究方法分析中华民族自觉的独特性,以丰富民族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从中华民 族形成史研究的需要来说,系统梳理中华民族自觉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在这 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结构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起到怎样的制约作用,中华民族自 觉主体发挥怎样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而探寻中华民族自觉的历史轨迹、总结其 发展趋势及其留给人们的启示,既为中华民族形成史(近现代部分)的研究提供 学术基础,又使中华民族成员加深对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进而进一步激发中华 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竞争意识,这些正是本文的追求。 本文以探索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为纵线,将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自觉进程 初步划分为中华民族自觉的起步、中华民族自觉的曲折发展、中华民族自觉理论 政策的不同取向与共性追求、中华民族全体自觉的广泛发展这几个阶段,并分章 论述。在分析中华民族自觉的阶段性发展的同时,探索中华民族自觉内涵的层次 性深化发展过程和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在横向上扩展的轨迹,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 自觉与现代性自觉之间、共同体的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之间、民族精英自觉与民 族大众自觉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与整合、结合过程,解释和说明中华民族自觉进 程的曲折、复杂、独特性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探索,我们得出几点启示:1中 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虽然体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中华民族 自觉的独特性在于,它将民族共同体自觉与民族现代性自觉两个步骤并于一个过 程来完成,前者主要体现民族学范畴的规律与理论,后者主要体现政治学原理和 现代化理论,两种理论的价值取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冲突性,这是使民族自觉出 现复杂与曲折的根本原因。2中华民族自觉虽然遵循了由民族精英先“自觉”后 “觉人”的一般规律,但由于中华民族族体异常庞大,内部结构是一体性、包容 性与差异性共存,因此民族精英自觉与民族大众自觉是在不同层次上展开的。当 民族大众正在形成共同体一体认同的自觉层次时,民族精英则将共同体自觉与现 代性自觉合而为一,使精英自觉与大众自觉的价值取向和体认方式亦发生矛盾, 造成精英自觉与大众自觉相脱离,这也影响自觉进程。3尽管中华民族共同体成 员在政治和文化价值上一度缺乏共同价值认同,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命运的共同性使中华民族成员对民族共同体产生了的深刻体认与认同,创造了共 同的“历史”,形成了共同的民族魂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自信心,解决了中华 民族自觉过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一度矛盾的状况,使中华民族政治自觉与文化 自觉经历了同时并进、相互磨损到有机结合的过程,也使现代中华民族自觉意识 的政治性与民族性不断浸润、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4尽管影响中华民 族自觉的因素是多变的,包括不同的自觉理论和不同的自觉道路,它使中华民族 自觉模式充满变数,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体性和多元性对现代中华民族 自觉模式形成根本性制约。忽视中华民族一体的特定内涵而只从多元出发构建 “联邦式”的共同体遭到了历史的失败:忽视民族结构的多元性而强调一体,塑 造单一结构的“中华国族”亦成为失败的历史神话。只有对多元一体有深刻的自 觉才是最高、最理性的自觉,才能使中华民族走向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自觉进程,政治自觉,文化自觉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57;K258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公政;;“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新知识群体对民族国家的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5期

2 许宪隆;袁年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公政;何处是东北:“九·一八”事变中的东北新知识群体[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静;咸同年间云贵地区民族关系简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杜娟;伪满时期方志的编纂[D];复旦大学;2010年

4 樊燕;民国时期江南丝织艺术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730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30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4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