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制度解决之路——熊希龄内阁与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移植

发布时间:2020-06-29 17:26
【摘要】: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杨度怀着难以言壮的心情参加了葬礼,并写下了一副引人注目的挽联: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评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危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这段话形象的概括出了在民国初年走向制度解决的路上所遇到的困境与无奈。纵是“强人”袁世凯,也无可奈何。 本文以民国初年的第一届正式内阁--熊希龄内阁为切入点,展示了由第一流人者熊希龄、梁启超等人组织起来的“名流内阁”与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移植的关系及其走向困境的内在原因。提出: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移植是在新与旧、中与西的激烈振荡中开始的,思潮与体制的互动是近代政治制度移植的基本模式;改良与革命是控中国政治制度移植的路径选择,本文指出:人类文明是能够共享的,但又是不能简单移植的。 本文除绪论外共用三章进行主体论述。第一章:熊希龄内阁成立的背景及思想资源;第二章:熊希龄内阁民初政治;第三章:熊希龄内阁在民初的位置及其及政治制度移植的关系。 本文的结论是:现代社会欲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与社会安定,则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民主制度建设,实行以法治取代人治的治国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58.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敬敬;政治文化与民国初年议会政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4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34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