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思想论析

发布时间:2020-06-30 10:11
【摘要】:中国的抗日持久战略,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战胜日本侵略的基本战略。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都分别采取了持久抗战政策,但由于两党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以及阶级基础的不同,双方的持久战略存在很大差异。为此本文试图在占有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客观地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持久战略思想进行研究。本文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在世界法西斯势力肆虐、日本对华侵略猖獗及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分别提出自己的策略方针。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国民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使其策略方针暴露出许多缺点和不足。 第三部分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对这一思想给以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略,准确抓住了中日战争的时代特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刻地揭示了中日战争的客观规律。 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对国共两党抗日持久战略的比较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是: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制定大政方针政策,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卫明;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持久战思想之比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聂荣臻;;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J];军事历史;1985年02期

3 蒋晓钟;;安徽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安徽史学;1985年05期

4 田式祖;;陈独秀抗日主张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02期

5 周涛;;坂坡村[J];上海文学;1987年11期

6 朱培民;;第四讲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J];实事求是;1990年S1期

7 张腾霄;全民抗战和全民教育——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J];教育研究;1995年08期

8 ;“梨园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漫画展在京展出[J];美术;1995年11期

9 王真;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海军政治学院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J];政工学刊;1995年09期

10 郑琅;为了永久的和平──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J];中外文化交流;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芮杏文同志的讲话[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2 戴水生;;沔阳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3 白元龙;;“鄂西会战”初探[A];湖北抗战——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4 宋民康;;回忆我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5 ;附:本会第二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6 王维礼;高二音;;论抗日战争的开端[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7 夏征农;;牢记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教训[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纪念特刊[C];2002年

8 杨凡;;缅怀历史 开创未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血铸长城——海峡两岸老军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f鴘k展[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10 杨青;;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战斗——回忆宝应战斗[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海鹏;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张居正 李芳;我省侨界召开“华侨与抗日战争”研讨会[N];云南政协报;2005年

3 荣维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与接续[N];学习时报;2007年

4 记者 冯建长;中金黄金开展“七一”主题纪念活动[N];中国黄金报;2007年

5 谢朝龙 刘学t

本文编号:2735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35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