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观与洋务时期的外交

发布时间:2020-07-04 07:14
【摘要】:均势观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政治理论。均势观在洋务时期传入中国,对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改变了以往“天朝上国”的世界中心主义思想,逐渐以一独立国家的身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中,开始用平等的观念来处理外事交涉。 洋务时期的外交,是一种在均势观指导下而进行的外交,在许多因不同利益冲突而可能引起军事战争的外交实践中,洋务官员大都注重以均势策略来处理复杂紧张的对外关系。即使是与实力明显超过本国的强国进行交涉时,也并非一味退让,而是考察各国间的利益关系,利用其间的矛盾冲突,尽量减少本国的损失,维护本国的权益。 洋务时期的均势外交,不同于近代欧洲的均势外交,而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运用均势策略时的灵活性与机械性并存;三是常出现“以夷制夷”反被“夷”所制的情形。由于国家实力的衰微,以及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纷繁复杂,加上均势策略也有运用不当之处,此时期的均势外交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丧失了很多权益。但客观来说,均势外交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不仅基本保持了中国的独立,是中国作为一个弱国维护本国利益的最好选择,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洋务均势外交打破了以往传统外交的模式,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建立的开始阶段,对以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很大启发。洋务外交不能笼统定性为是“失败的”、“屈辱的”,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进步性。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克勇;诗人外交家李肇星[J];基础教育;2005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亚非;齐廉允;;论郑和的外交成就[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郭书田;刘劲松;;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及农业外交的战略思考[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顾莹惠;;论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外交[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4 程希;;试论中国放弃“双重国籍”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陈志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平崛起的理论基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6 王尔敏;;论沈葆桢巡台之交涉与设防[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庄关通;;言谈得体的根和实——德、识、性——《晏子春秋》读书札记[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欧盟表示不会对中国纺织品采取“快速”限制行动[A];中国缝制械行业“十一五”发展战略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颜鹏;;论国际友谊博物馆的财务预算体系[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韦勤;;试论苏联对日参战及日本的投降[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世经政所 邵峰;外交为民:我国外交内涵的新扩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记者 赵毅;玩竞选外交,布什在联大逢人就谈“家事”[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朱锋;SARS外交战[N];经济观察报;2003年

4 ;中美举行外交磋商[N];人民日报;2004年

5 张红 杨宁;吴建民:揭开外交神秘的面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龙小农;日本失败的亚洲外交[N];华夏时报;2005年

7 新华社记者 江亚军;外交战:比攻伊更难推进[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记者 蒋国鹏 刘洪;以决定与比恢复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经济视点报特约记者:左 克;“财经外交”:多重博弈中的中国力量[N];经济视点报;2005年

10 王擎;财经外交出彩体现中国国力[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钟健平;美国外交与安全智囊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4 张力;冷战后时期印度的外交与战略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欣;南汉国史[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对ARF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4年

7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D];暨南大学;2008年

8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孔祥宇;《现代评论》与中国政治[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华;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慧娥;均势观与洋务时期的外交[D];湘潭大学;2005年

2 何爱国;明代中泰外交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格琴;欧洲共同体外交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佟心平;台湾当局“经援外交”在非洲的发生、发展及其趋势[D];外交学院;2002年

5 杜清华;美苏军控外交之缘起[D];武汉大学;2004年

6 赵茗;戴高乐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民族主义传统[D];青岛大学;2005年

7 蔡力敏;论文化因素对中亚国家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静;晚清十部经世文编中的外交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9 金龙善;徐熙与十世纪丽辽外交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陈锐;战后日本东南亚外交——经济、政治与安全[D];外交学院;2000年



本文编号:2740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40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