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社及其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07:56
【摘要】: 平社是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胡适、罗隆基等人组成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小团体。平社群体的建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成员的淑世精神、政治热情、共同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平社建构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前提;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则直接催生了平社这一群体。平社成立以后,其成员的精英意识、温和渐进的政治主张、独特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定的社会政治氛围,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以费边式的议政活动,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平社成员秉持自由主义理念,以建构他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出路的目标设计以及对民主政治的向往。他们主张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进而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在既有的秩序框架下要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又不直接挑战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他们提出了“专家治国”的思想。这种“专家治国”论还是盛行一时的唯科学主义思潮投射到政治领域的产物。“专家治国”思想首先肯定了专家治国的必要,其次指出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此,他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平社学人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的批判作用。针对当时中国社会人权状况恶化的情况,他们发动了一场“人权运动”。在人权运动中,平社学人就人权概念,人权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思想与言论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些都在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主张。 与以往作为集体力量呈现出来的自由主义思想相比,平社学人对当时中国状况的认识,表现出一种对制度变革重要性的深切关注。这种关注深入到了具体的制度层面,认识的维度也由政治拓展到经济、文化等领域。在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方面,平社学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目标和步骤。在达成目标的主体方面,基于行政专业化、科学化的认识,他们主张通过“专家”来治理国家。 在有关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方面,平社学人的认知也体现出其超越性。在宪政观方面,平社学人既不同于《新青年》学人只关注从理论层面去阐述实行宪政的重要性及探讨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也不同于《努力周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谈宪政目标却又最终寄希望于“好人”的空想。他们深入探讨了宪政、法治、宪法之间的关系,既继承了以往自由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又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总之,平社学人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认知水平。 但是,这种超越又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与批判受其哲学观与社会历史观的制约,并没有真正认清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境地,从而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此外,他们对于中国问题与世界政治格局之间关系的认识亦存在偏差,低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事务的控制与干涉的深度。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对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的设计。 平社群体聚散匆匆的原因,首先在于经验论的自由主义对社会秩序背后的意义世界抱着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消解中国社会在意义层面的危机。而缺乏意义准则的支撑,平社学人寻求秩序的努力就只能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努力”。 其次,个人主义作为自由主义思想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核心,赋予每个人以选择其自身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因而对权威、对控制个人的种种方式,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这种理念导致平社学人较易产生分歧,并进而影响了群体的凝聚力。 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社会在秩序层面的危机并没有因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归于消弥,平社学人也没有能回应当时社会最迫切的问题及未能切中中国社会问题背后的关键——广大劳苦大众对统治者的任何社会改造措施都已失去信心。这种现实状况使得平社学人的努力在政治重压之下只能陷入新的“轮回”之中。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广;刘旭阳;;浅析不断发展与成熟的社群主义[J];神州;2011年14期

2 王静;;赫勒的个体解放理论及其启示[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3 全永松;;洛克自由主义法哲学评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尹芊又;;《现代评论》的“独立精神”表现[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5 姜渊;;现代环境伦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6 王云红;;论严复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7 丁增武;;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视阈中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对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通信的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庞楠;;共同体与公民德性——麦金太尔共同体主义视阈下的德性伦理观[J];前沿;2011年15期

9 西闪;;伯林在1968(外一篇)[J];山花;2011年13期

10 仁次;;知识精英思想产物《中国怎么想》[J];黄金时代;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现代性与民主——批判理论的自由主义转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2 邹小站;;自由主义若干思想观念的早期输入[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后记[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贵福;;论五四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姚大志;;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相关链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闫永琴;;论西方国家经济职能的演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刘军;姚成龙;;施米特对于公民教育的启示[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白英丽;;拜伦的英雄热情的道德理想透视[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自由主义范式的变迁[N];法制日报;2009年

2 熊芳亮;西方自由主义天平之上的“民族”与“国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卢建民;“四招”破自由主义[N];丽水日报;2011年

4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杨陆平;自由主义法治的叛逆[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自由主义不止是政治哲学[N];东方早报;2008年

6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EDWARD L GLAESER 编译 严珂;监管是必须的[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马宝和;反对自由主义[N];辽宁日报;2001年

8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生而平等”的意义[N];经济观察报;2009年

9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中;理想世界的肥皂泡[N];检察日报;2009年

10 王新生;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亟待推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斌;认真对待平等[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吴忠超;无法走出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建红;人权派人权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元华;社会公民资格权利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王霞;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克;当代西方保守主义民主政治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罗朝慧;自由的必然性与现实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林奇富;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历史与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三、四十年代《大公报》民生观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原蓓蓓;陶孟和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娟;论沈从文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D];厦门大学;2008年

4 杨景志;理性与自由—斯宾诺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马春景;三度香港之行与张爱玲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D];厦门大学;2008年

6 白金祥;罗素的教育思想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邢华平;自由为本  权利至上[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迟春丽;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阳;哈耶克自由观评述[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张宇;“反讽”式的自由[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3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43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