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12:35
【摘要】: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志士仁人为此前赴后继,探索救国真理。因之,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跌宕起伏,有力地彰显出在中国近代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人们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多样化思考。科学救国思潮无疑是近代史上同样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本文即以近代科学救国思潮为题作一探讨,以拓宽社会思潮的研究领域。 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近代一批追求进步、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多是一些具有西方留学背景、有着深厚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他们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强调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杂志成为提倡和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主要机构和媒介,在二者的倡导下,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以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科学教育、创办报刊、应用科学与实业结合、创立科学团体和学会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为途径,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宣传和进行各种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科学救国思潮自身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其演进的历程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不断演进而日益推进。鸦片战争时期,出现了朦胧的蕴含着科学救国的主张;20世纪初萌发了初步的科学救国思想,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以及《科学救国论》的发表,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逐渐扩大。到20年代,随着科玄论战的展开,其宣传方式、内容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相信科学救国的人日益增加。30年代之后,科学救国思潮发展到勃兴阶段,主要以实现中国的科学化为核心,其社会普及程度得到加强,影响面得以扩大,并积极进行科学救国的实践。在1937年后,抗战建国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救国思潮由高潮渐渐走向衰微;特别是1945年后,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积极为建国出谋划策,在救国方式上逐渐转向科学建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积极的作用。 科学救国思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进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最为明显的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内的变革,即科学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在近代中国建立完善的国民科学教育体系的构想,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以加速实现国民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最后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华;;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陈啸;姚远;;《留美学生季报》及其初期科学救国思想再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爽;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良方;顾毓t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学桃;杜亚泉科技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3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43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