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甘肃城乡市场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6 08:32
【摘要】: 历史商业地理作为历史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商业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一门重要学科。历史商业地理以一定时间段内特定区域内城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的市场状况进行复原,探索市场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以便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历史地理学研究以地域性为基础,又体现了一定的的历史承袭性,所以本文以研究民国时期甘肃的市场为依托,重点分析了影响甘肃市场发展和变化的自然、人文环境及交通等因素,以自然区划和行政区划为参考,综合自然环境、经济结构、行政区划、人类活动、历史传统等相关因素,提出了民国时期甘肃历史商业地理综合区划。并从相关史料及调查资料入手对民国时期与市场和商业有密切关系的交通和商路进行了整理和复原,为民国时期甘肃的城乡市场研究提供了支持。 城乡市场体系是一个由各级市场和商业形态组成的整体,在商品交流和市场体系中因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不同,市场的地位发生了分异,成为一个由不同层级的市场组成的立体网络。分析各个不同区域和层级的市场的形态和地位是研究民国时期甘肃市场体系的基础。 兰州是甘肃市场体系的中心,是省域商业中心。在民国时期,兰州的商业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抗日战争前的兰州商业在清末的基础上不断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业体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兰州战略地位的提高兰州的商业逐渐兴盛,并在抗日战争后期达到了民国时期的最高峰。总体来看,兰州城市商业不仅有提供本城居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商业,还包括具有集散、批发、中转的功能的皮毛、水烟等专业市场,商业类型比较全面。兰州作为区域中心所影响的空间从本城向外辐射至全省甚至到青海等地,是全国市场的组成部分。 天水、平凉、张掖、拉卜楞等商业城市因为各自的优势成为地区商业中心。天水的市场分布较广,商店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并有专业的皮毛和药材市场,是陇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其商业和市场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体现出了起伏变化的脉络。平凉是陇东物资集散地,市场种类较全、商店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附近很多县的商品都汇集到此销售和转运,并有大量的省外商品由此输入,还是甘肃重要的皮毛交易中心。张掖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商业中心,拥有河西地区最齐全的市场形态,因为交通的方便形成了长途贩运和批发贸易的特色商业,其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拉卜楞因为宗教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成为甘川康边藏区的一个贸易中心,商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地位重要,其法会市场比较兴盛,同时又是甘川康边藏区主要的皮毛、牲畜和粮食集散地。这些商业城市分别为影响一方的地区商业中心,是各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为地区商业的翘楚。 县的广泛存在和县城、市镇商业,支撑了以区域商业中心和地区商业中心为骨架的甘肃的商业体系。总体来看,县城的集期因人口、经济因素,各个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县城的商业规模普遍不大,交易规模小,商店数量少,商品种类及来源单一:在一些地方因为交通等因素,一些市镇商业发达,成为以中转贸易为主的大型市镇。县城和市镇是一个地方的中心市场,在市场体系中联系了基层市场和地区商业中心,在县域或一定范围内起着重要作用。 农村市场是城乡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之一,大量农村集市的存在支撑了市场体系的完整。甘肃的农村市场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的农村集市,还有庙会、法会、花儿会等地域特色的市场形式,但这些市场只满足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以农村集市为主的农村市场,因为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购买力低下,导致了农村市场地域性强,集市密度低、商品单一,集市变化不明显。 最后,通过对甘肃各个区域、不同层级的市场的分析,初步勾勒出了甘肃城乡市场体系。因为各自的地位和影响,甘肃城乡市场形成了以“省域商业中心—地区商业中心—地方商业中心—基层市场”四级为主的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对民国时期甘肃城乡市场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对市场环境的关系,市场与交通、人口的联系,中心市场和基层市场、省域市场和地区市场的关系,商业文化与特色商业等的思考,希望能更全面的了解城乡市场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729;K258
【图文】:

分布图,人口密度,甘肃,分布图


\厂飞尸、)图1一 2:1935年甘肃各县人口密度分布图。在1935年有统计资料的63县中,全省平均人口为16人/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与长江下游的经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②其中人口密度在16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18县之多,最小的玉门县只有1人/平方公里,这些县份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人口密度大于70人/平方公里,甚至大于100人/平方公里的灵台、武山、平凉、甘谷四县都是在陇中和陇东的黄土地带的开发较早的传统农业区。可见,民国时期甘肃的人口分布特征非常明显,呈现了东多西少,人口向农业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民国时期

主客,甘肃,人口,回民


沪扩扩扩扩扩扩扩扩地区图1一 3:1945年甘肃各区主客籍人口对比犁灾祸与人口有密切的关系,在甘肃表现的尤为明显。河州事变中,马仲英在斜藏沟一地就杀回民3000多人,并在旧城西门外掘万人坑10余个,将10岁以上回民全部杀戮。②1930年马廷贤与鲁大昌争夺礼县,马廷贤部破城后逢人便杀,死伤6000余人。③而一个时期连续的战争更使甘肃的人口急剧减少,恢复困难。“民国14年冬,西北军退甘,与当地军队战乱不休,自15年春至16年冬未泯,至17年又有导河(临夏)回民之乱

甘肃,陇南山区,黄土区


因属于藏区,国民政府设置的县较少,很多地区还由土司管理。综上所述,从历史商业地理的角度考虑甘肃的综合区划,可以将甘肃分为黄土区、陇南山区、河西、甘南高原4个区域。如图1一5:1、黄土区这一地区主要为黄河流域及其支流徨水、挑河流域以及渭河上游、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地区,在这一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农业生产较为先进,城乡市场都比较发达。2、陇南山区这一地区位于黄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周围,多山地。从经济结构来看也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药材等特产很大部分要依靠天水、兰州等地转运,这一地区人口不少,但城市规模都不大,①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第一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宇;明清时期兰州地区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江川;近代甘宁青地区经济板块及其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0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70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