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救灾思想研究(1840-1931)

发布时间:2020-07-28 08:16
【摘要】: 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近代灾害的频发与“西潮”的冲击分不开的。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原因,近代灾害发生的的频率较以前更高,灾情也更严重。灾害的频发固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文化损失,但也促使人们去思考有效的救灾方式,客观上催生了具有近代内涵的救灾思想。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样的变局之中,大量的西学开始“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中西因素冲突、融合的双重变奏中,传统的救灾思想逐渐地融入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等具有近代意义的因素,实现了自身由旧趋新的嬗变。 本文以近代救灾思想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以1840年为始,终至1931年江淮水灾,这种划分虽未包含近代中国灾荒的全部内容,但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发展而言,足以揭示其全貌。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传统社会救灾思想的基本状况。该部分主要以《救荒六十策》与《钦定康济录》两本书为基础,考察前近代社会的救灾思想。以便于与近代的救灾思想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近代救灾思想所具有的新内容。对此,笔者从教养并重、国际主义互助救灾思想、宗族救济观念的式微与民间义赈思想的兴起、实业救灾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部分,从宏观上对近代救灾思想进行评析。在这一部分中,笔者探讨了近代救灾思想中的神崇拜现象;分析了传统与近代两种不同的“民本”观念;近代报刊的出现对救灾思想近代化的促进作用;最后,揭示了近代救灾思想如何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中产生“新陈代谢”,并对近代救灾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及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大华;朱蕾;;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J];学术界;2011年06期

2 朱晓秋;;孙氏父子与广州建设[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3 刘鹏超;;近代外交的谐音:中国首次参与国际会议——以1899年中国参与海牙和会事件为考察对象[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4 韩涛;;晚清大理院审判官员调配及履历考论[J];历史档案;2011年03期

5 郑大华;郭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以《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6 李喜英;田超;;论梁启超的公民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J];明日风尚;2011年08期

8 邓亚骏;;被“埋没”的大器之才[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运泰;;跨世纪的中国地震学(代前言)[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2 张晓玲;;宪法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郑克强;;“科学”、“民主”随想[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汪灏;;中国近代各自然学科教育的源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杨天石;;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7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8 陈才俊;;马礼逊与早期中英外交关系考析[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朱义禄;;孟子民本思想的近代化重构——从历史回眸儒学的生命力[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蒋明宏;;谈徐霞客“无所为而为”的多重含义[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2 ;遗产税简史[N];财会信报;2007年

3 焦润明邋孟健;近代辽宁慈善救济的内容及其方式[N];辽宁日报;2008年

4 方毓宁;近代意义档案事业的开创者[N];中国档案报;2010年

5 伊机;这部自传歌德最认可[N];中国邮政报;2004年

6 彭兴庭;让学生当家[N];山西日报;2005年

7 罗旭;西藏教育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N];西部时报;2008年

8 王琪森;上海·“1912年现象”论[N];文汇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汪志球 张帆 苏银成;生活样样有保障[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左玉河;现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何增光;民国监督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江眺;公司法:政府权力与商人利益的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效为;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7 段金生;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D];云南大学;2010年

8 张圣祺;治理理论视域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维鹏;近代救灾思想研究(1840-1931)[D];辽宁大学;2008年

2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鹏;近代英国政治哲学中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杨杰;从“乡民”到“市民”[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5 羡萌;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研究(1912—1924)[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松川;痛苦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吉良;清代湖南书院课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郭志博;论公法视野下的新闻权[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登秀;清末教育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杨漾;爱丁堡的城市郊区化问题研究(1767-1890)[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2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72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1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