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0-07-29 13:5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进入了嬗变的关键期。儒学在自身“内圣”、“外王”功能的丧失以及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陷入了危机重重的局面。同时,由于史学丧失了史义与经世的功能,文学又显得空疏无物,中国传统学术门类也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此间,西学在列强炮火的引领之下以空前的规模涌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切使得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开始发生动摇。面对这千古未遇的变局,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造诣的曾国藩毅然担当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他全力镇压以西方基督教为旗帜、否定中国儒学的太平天国运动;大力复兴不被重视的今文经学和诸子学以及“歧见时出”的桐城派;尽力恢复礼治、教育和维系社会风化、建设图书出版业;竭力提倡汉宋合流;努力促使理学与经世思想相结合。他的这一系列举措为衰微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曾国藩不仅是一位博学的大儒,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治学没有门户之见,凡对国家有利的学问都主张吸收,因而当他认识到西学可以增强儒学“外王”的功能时,便决然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他大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热心设立翻译馆;积极奏请派遣留学生。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衰落是大势所趋,曾国藩对它的整合虽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但终究难挽狂澜;本来以增强儒学“外王”功能为出发点而引入的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致命的打击,从而加速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嬗变的过程,这是以“卫道”自居的曾国藩始料不及的。通过对曾国藩与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传统文化嬗变这一缩影的揭示,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传统文化逐渐难以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起绝对的支配作用了,它只能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为民族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雅韵;;曾国藩夜读[J];老同志之友;2011年16期

2 王文华;;曾国藩:以学养支柱人生[J];基础教育;2007年10期

3 张宏杰;;曾国藩:守拙成巧[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07期

4 春杏;;世间惟有朴实最能长久[J];文史月刊;2011年07期

5 朱梦蝶;;曾国藩折扇解难题[J];老同志之友;2011年12期

6 田野;;曾国藩写家书糊弄皇帝[J];旅游时代;2011年03期

7 李艳慧;;茶端七分方自如[J];时代青年(哲思);2011年07期

8 ;曾国藩的“用人哲学”[J];人事天地;2010年20期

9 刘殿学;乔丹;;笨男孩曾国藩[J];课外生活;2010年22期

10 王明辉;;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从曾国藩《感春六首》谈起[J];文史知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宋志军;;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3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大伟;;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缪品枚;;畲族与闽东传统文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6 李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示[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7 冯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刘梅;;论心理学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田峰;;传统文化与晋江文化的现代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熙茹;;我国传统文化在假日体育旅游中的和谐共享——以南海西樵山对南狮的策划为例[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东;他为何要写曾国藩[N];辽宁日报;2000年

2 王跃平 王泉初;曾国藩与我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N];中国档案报;2005年

3 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年

5 明清;访曾国藩墓[N];南方周末;2005年

6 本报记者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N];人民日报;2005年

7 ;传统文化融和谐[N];人民日报;2005年

8 刘江 刘洋;炫耀性燃放,是在败坏传统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本报记者 韩晓飞;传统文化有望步入复兴之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李东生:在企业管理中“非常敬仰”曾国藩[N];民营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俊武;激扬家声[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 刘鹏佛;清代湘乡曾氏家族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3年

8 郭树芹;唐代涉医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辉;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罗海云;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洪华;曾国藩的政治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4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5 游欢孙;咸同年间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来春;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汪磊;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年

9 薛飞;传统父亲人格结构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孙翔;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4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74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8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