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

发布时间:2020-08-01 06:42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界围绕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和激烈的讨论,并以此为中心掀起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如乡村建设运动,民众教育运动,社会调查运动,民主宪政运动等。中国社会学社成员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份子,也参与了这些研究和实践活动。 1928年9月,上海、南京等地社会学教授成立了联络东南各省社会学者共同研究的社会学专门组织,后定名为东南社会学会。该学会就是中国社会学社的前身。1930年2月8日,地区性的东南社会学会改组为全国性的中国社会学社。学社以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学理和社会问题为宗旨。学社成员包括上海、南京、北京、广州、厦门等地的社会学学者,和一些从事社会工作,社会研究的人员和学生,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本文、陶孟和、许仕廉、吴景超、吴泽霖、杨开道、潘光旦、陈序经等。 与其他派别的知识分子相比,中国社会学社成员有以下特征:其一,学社成员以社会学研究者为主,他们的学术基础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二,学社成员关注中国的基层社会,他们提倡自下而上的改良,并认为社会改良的根本和核心在于基层社会的组织建设和普通民众素质的提高;其三,学社成员研究广泛,他们几乎参与了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问题讨论的各个方面。在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运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依归等重大问题中,学社成员都是直接参与者。中国社会学社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是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思想代表了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大部分共性和作为社会学学者的独特个性。 本文围绕1928-1937年间中国社会学社成员对社会建设提出的主张和建议展开研究,探讨他们思想的来源与根据,分析他们建议的内涵与可行性,并对他们社会建设思想的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 全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是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的农村建设思想。农村问题是中国社会学社成员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社成员围绕农村建设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和讨论。李景汉、乔启明等人置身于农村社会生活情况和农佃关系的调查中;杨开道从中国古代乡约中寻找基层农村组织建设的理论依据;吴景超等人主张以发展工业来救济农村。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上,学社成员中的“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还产生了意见的分歧。他们互相之间的争论与探讨加深了思想文化界对中国农村的认知。 第二章是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的教育思想。学社成员的教育研究围绕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展开。让教育贴近社会现实,让普通民众接受教育是他们进行研究和实践的目标。中国社会学社成员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各有侧重。陶孟和注重教育与社会要素的理论研究,俞庆棠注重民众教育的实践,陈序经注重教育的现代化研究。他们都关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希望从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总结教育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是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的劳工保障研究。劳工保障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社成员劳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与以往社会保障的研究侧重救济不同,学社成员开始谋求有组织、有法规、预防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陈达等人对劳工组织、劳工福利、劳工保险、劳工立法提出的意见和主张为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劳工保障制度提供了参考意见。 第四章是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的政治主张。学社成员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民主不但包括政治的民主,也包括经济的民主和社会的民主。他们不满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也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他们认为民主发展的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情况看,中国还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知识分子的工作就是培养民主的社会基础。学社建立之初,曾明确表达过只做研究不问政治的意思,但是,学社成员对中国改良的研究却始终都围绕着他们的民主政治理想而展开。 第五章是对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和评价。学社成员的思想来源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和西方社会学理论。作为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学社成员与马克思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有所差别,这些不同点不但是学社成员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其他派别知识分子的思想精华。 总体看来,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的社会建设思想是当时社会学学者对中国社会问题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社成员的建议是对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基层存在的重要问题。学社在学术界,社会上,政府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回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的社会建设思想时,发现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些仍旧存在。中国社会学社成员对改良路线和“改良主义”的追求已经被时代证明不是中国复兴的方式,但他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出的改良的办法却可以被用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中。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C91-092;K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农俭;陶小军;;社会建设的若干重大制度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刘秀芬;;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和价值互补[J];唐都学刊;2011年04期

3 黄刚;冯海波;;论不同文化视野中的社会观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含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贞;;中国社会建设研究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周彩姣;陈成文;孙秀兰;;论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与实现社会和谐[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宋蓓;;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民生工程——试论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袁金辉;;论欠发达地区社会建设中的“包容式治理”——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8 康永超;;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陆学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10 汪华;;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咏华;;以科学的“人本”理念引领主体社会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张立群;;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和谐社会解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陈力男;;试论高校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4 李中元;丁润萍;;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5 缪菊莲;;科学发展民生档案工作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A];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于志葵;;从抗震救灾精神论德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趋势[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满运来在“2007·学术前沿论坛”开幕布式上的致辞[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8 李春才;;从和谐生产力到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周峰;;浅谈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构建和谐社会[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新运;田景梅;王慧艳;;山东省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林泉;治理的革命:东西方视野交汇中的社会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胡轶坤 李立铎;汽车电子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汽车报;2005年

3 李希龙;发挥审计职能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审计报;2005年

4 黄德世 作者单位 中共崇左市委宣传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五个注意”[N];广西日报;2005年

5 魏立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N];乐山日报;2005年

7 赖容 郑飞飞 冯荣珍;深化帮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闽西日报;2005年

8 记者 乔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青海日报;2005年

9 朱步楼;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和谐社会建设[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力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李晓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爽;中国社会学社成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1928-1937)[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谢开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社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6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成殷姬;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位志;执政党领导干部驾驭社会建设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李晓壮;地方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10 魏爽;当代中国“知识中产”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迪;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朋涛;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1937-1950)[D];西北大学;2009年

3 刘洪波;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金栋;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李斌;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整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敏;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黄媛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翟晓燕;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行政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春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2777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77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