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视阈下的个人命运:筱丹桂自杀案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23:05

  本文关键词:时代视阈下的个人命运:筱丹桂自杀案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筱丹桂自杀案发生于1947年的上海,如果仅从案件的性质来看,这与当时其它自杀案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她的自杀与当时诸多自杀甚至还有许多共同点。然而,该案却能造成轰动,引起时人持续关注与讨论,一时间,报纸、杂志、戏剧、电台等迅速介入到案件的传播与塑造中去,争相报道该案案情,同时又对其自杀原因展开讨论。尽管筱案在随后不久得到法律机关的审理、结案,有关该案的讨论却并未随之终结,反倒一再延续。不单如此,该案在建国后再次被提及,张春帆被判处为反革命罪。之后,筱丹桂自杀案又一次次被塑造和传播,并延续至今。 在筱案持续传播过程中,她的越剧明星身份无疑有着关键作用。越剧既改变了筱丹桂的命运,同时也影响着筱案在时代中的变迁,筱案后来的讨论都与越剧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越剧,筱丹桂得以从浙江嵊县农村来到大上海,从一名农家少女成长为蜚声沪上的大明星;正因为越剧,筱案在发生后的半个世纪里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讨论。在筱丹桂简短的一生中,既有不少新的变化,但也有一些陈旧思想在束缚着她,新旧间撕扯对其自杀确有一定影响。严格说来,筱丹桂自身因素是其自杀的关键,然而,时至今日,有关筱案自杀的追问依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包括对筱丹桂自杀案的不断讨论、塑造,既缘于该案的性质,即自杀,同时更因为这是一起明星自杀,且是越剧女明星自杀案,不过,往更深层次来看,这还是植根于坚实的社会基础,即是说,每一时期有关筱案的讨论都有其背后社会现实问题。在1930~1940年代的上海,自杀者多为女性,她们受教育程度很低,在发生家庭纠纷后而服毒自杀。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时人讨论,诸如女性权利、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等。筱案与早先发生的阮玲玉自杀案一样,正好为这些讨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筱案因为自身特点,与阮玲玉案又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延续至今,有关筱案的讨论始终有一个大的关怀得到延续,即对女性权利的持续呼吁,这又涉及到筱案的性质、筱丹桂不幸的人生经历,同时也与社会演进相呼应,当然,,女性自身、越剧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筱案发生后,媒体对筱案的关注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张春帆(筱丹桂同居者)饱受舆论指责。这既与该案的性质有关,更与媒体的报道有关。媒体对筱案的传播和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媒体的传播并非绝对公正客观,它们有时更关注自身的实际收益,因而对该案的一些情节加以放大。从对筱案的报道来看,一些“大”媒体往往比小报更注重职业操守,用稿也更为谨慎。不过,蜚短流长更适应读者喜好,一些有关筱案的花边新闻在大街小巷流传,这对舆论的走向似乎更为关键。在筱案的反复判决中,越剧姐妹、嵊县旅沪同乡会所起作用至为关键。筱案发生后,越剧姐妹坚决声讨张春帆,同乡会却积极营救张春帆,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并不显见的较量。事实上,越剧姐妹与同乡会之间的矛盾早生,在越剧发展、同乡会建立的过程中已有体现。这源于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撕扯。随越剧不断发展,女性演员地位提升,需要改变旧有的性别等级秩序,然而,无论是在越剧业中,还是在嵊县旅沪同乡会中,她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除却政治环境考虑,筱案的两次审结与越剧姐妹、嵊县旅沪同乡会力量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也正是“女”“男”之间的一次博弈。
【关键词】:筱丹桂 自杀 嵊县旅沪同乡会 越剧 女权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6;C913.6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4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1-15
  • 二 研究现状与若干构思15-21
  • 三 理论方法与基本结构21-24
  • 第一章 生死无常:现代上海自杀问题一瞥24-43
  • 一 夸大还是事实:现代上海的自杀25-29
  • 1930 年代:自杀的时代25-27
  • 1940 年代:自杀时代的余波(1945~1947)27-29
  • 二 不变的“自杀”:自杀时代的特征29-37
  • 自杀的男女比率30-31
  • 自杀原因的讨论31-33
  • 自杀者年龄、职业与受教育情况33-35
  • 自杀者自杀方法35-37
  • 三 这真是一个自杀时代?37-41
  • 自杀时代的形成37-40
  • 自杀个体与自杀时代40-41
  • 四 小结41-43
  • 第二章 巨星陨落:筱丹桂自杀案及其回响43-75
  • 一 惊雷一声响:筱丹桂的自杀43-54
  • 生死之间——简短的人生旅程43-45
  • 案发经过45-47
  • 看电影事件——冲突的开始与终结47-51
  • 大殓——情感的大爆发51-54
  • 二 追寻死因:筱案的终结与再延续54-65
  • 对死因的追溯——舆论、大众传媒讨论声中的自杀原因54-59
  • 冲破舆论做判决——法律的层层推进59-65
  • 三 “姐妹们”、“兄弟们”——背后的较量与折中65-73
  • 自杀的力量——呐喊、斥责、争执、辩解65-68
  • “姐妹们”的集体吁求68-71
  • “兄弟们”对张春帆的关心71-73
  • 四 小结73-75
  • 第三章 死生较量:身份认同与权益诉求75-102
  • 一 越剧75-90
  • 早期越剧在上海76-78
  • 越剧(女班)与上海娱乐版图的变化78-81
  • 发展——背后的动力与分立81-83
  • 姐妹们与越剧变革83-90
  • 二 嵊县旅沪同乡会90-100
  • 同乡会的成立90-93
  • 现代化的管理模式93-96
  • 内外之别——传统与现代的扭力96-100
  • 三 小结100-102
  • 第四章 “虽死犹生”:流动的时代与落地的案件102-129
  • 一 一座城与一个人:一项关于生命历程的考察102-112
  • 入沪之前103-106
  • 入沪之后106-112
  • 二 变与不变——有关筱丹桂自杀的持续讨论112-122
  • 形式之变113-115
  • 兴之所至——持续的明星效应115-118
  • 对社会的一种表达118-122
  • 三 似与非:筱丹桂与阮玲玉之比较——以《从阮玲玉到筱丹桂》为中心122-128
  • 相似处八九122-125
  • 差异125-128
  • 四 小结128-129
  • 总结 塑造与被塑造:筱丹桂自杀案及其历史变迁129-137
  • 一 流动的时间与不变的命运129-133
  • 自杀与自杀时代129-131
  • 流动时代里的自杀个案131-133
  • 二 筱案的流传及其特质133-137
  • 特殊身份与特殊案例133-134
  • 近代以来对女性权利的持续关注134-137
  • 参考文献137-141
  • 攻读期间相关学术成果141-142
  • 后记142-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本义;;越剧在上海“孤岛”起飞[J];档案春秋;2006年06期

2 侯艳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探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4期

3 许纪霖;;近代上海城市“权力的文化网络”中的文化精英(1900—1937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姜进;;可疑的繁盛——日军阴影下的都市女性文化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倪婷;;女性、阶级与种族因素的互动——美国妇女史研究[J];世界历史;2009年06期

6 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7 宋京;孤岛时期越剧的繁荣及其原因[J];史林;2004年03期

8 姜进;;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J];史林;2009年05期

9 姜进;;越剧的故事:从革命史到民族志[J];史林;2012年01期

10 桑兵;;超越发现时代的民国史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时代视阈下的个人命运:筱丹桂自杀案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78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