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吴稚晖

发布时间:2020-08-23 10:05
【摘要】: 历史是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人物是历史的承载者,他们的社会活动无不是时代性的真实反映。因而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只有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特定的范围内进行分析,看这些人物比他们的前人有了那些进展。列宁也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高了新的东西。”这样才能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对吴稚晖的评价。 在近代知识群体中,吴稚晖个性较鲜明,涉猎面广。如此就给我们提供了全面、公正地审视、评介他的机会,并可以通过这个个体管中窥豹去透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群体,如何从发展、进步一步步滑向倒退的整个心路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吴稚晖的整体评价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选取一段却无法获取的全面、理性的认识,本文力图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地而不是从单纯阶级斗争论的角度,运用丰富的资料,把整个个体放到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去考察,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仁坤,刘兴华;同盟会分化与“南北议和”——评孙中山“以和平收革命之功”[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2 邱若宏;;《新世纪》与近代科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3 张文涛;;清代东北地区林业管理的变化及其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赵洪善;巴金的主体经验与悲剧观念的联系[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5 韩玺吾;《何典》:叛逆与回归[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安秀丽;;以国粹论证无政府主义——“天义”派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观[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宝明;;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道德乌托邦略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2期

8 刘勇;试述无政府主义对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积极作用[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年02期

9 董定一;;小议《何典》与才子佳人小说的相异之处[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10 苏全有;;有关苏报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世儒;;李大钊与蔡元培[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3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鲁法芹;《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D];山东大学;2011年

7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秀原;民国宪政体制的选择与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小欣;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万松;高尔夫专业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吉庆;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7 罗芳芳;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政治思想演变研究(1913-1921)[D];西南大学;2011年

8 姚磊;梁士诒与交通系的形成和发展(1906-1916)[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邱羽;清末户口调查述论(1906-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郑淑华;莱阳民变与官府公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1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801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